都说甘肃形如一把如意,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拉成了东西跨越16个经度、南北占据10个纬度的狭长空间。此次的兰州、庆阳之行,则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把如意果然不同寻常,身处如意不同位置,感受也完全不同,向西,一片苍茫,向东,风景如画。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甘肃行的一员,能够来到甘肃,亲身体验和感受甘肃这些年来的发展,内心的震撼非常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发展势头渐猛。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省长任振鹤表示,2021年甘肃经济总量突破了万亿大关,2022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任省长曾在浙江、江苏工作3年多时间,“万亿”这个概念,在任省长的“字典”里,恐怕再平常不过。但是,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甘肃能够在突破万亿大关之后,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是非常不简单的,说明甘肃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只要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甘肃这把“如意”,定能让甘肃广大居民称心如意,也让所有期待甘肃振兴的人们称心如意。

产业基础日趋雄厚。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甘肃曾经是国防工业、基础工业等的重点地区。这次参观考察的长庆油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勘探到成为中国最大的,已经连续4年年产油气当量实现6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油田,就是例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长庆油田,被称作未来能源主力的页岩油页页气开采,长庆油田的开采量已经占到全国开采量的60%以上,在长庆油田的油气业务中的比重也达到了10%。长庆油田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提高页岩油页岩气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长庆油田一样老当益壮、释放新的青春活力的企业,很多很多,已形成根基稳固、枝繁叶茂的“产业树”,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产业活力不断增强。更重要的,在传统产业老枝发新芽的同时,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发展热情的不断增强,甘肃的增量企业也在不断增多,2023年,甘肃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了万亿元大关,如投资410亿元的浙江巨化集团硅氟新材料项目落户在“石油老城”玉门,刷新了甘肃工业项目的投资纪录。据悉,“十四五”以来,甘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9家。而在庆阳参观“中国算谷”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能建等“中”字头央企,也都在这里落户,将成为庆阳以及甘肃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甘肃的产业基础,正在日趋雄厚,甘肃的产业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旅产业作用显现。说到甘肃,就不能不说文化,就不能不说文旅产业。甘肃的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能让每一个到过甘肃的人都惊叹不已、陡生敬畏。除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敦煌之外,还有许多人们不是太熟悉、但不能不知道的文化元素。甘肃文化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没有文化断层。从大地湾文化到青铜时代各文化,甘肃地区的史前文化线索十分清晰,传承非常有序,它与黄河中下游、江汉以及河西草原的古文化既相互交流影响,又独立发展,走出了炎黄,孕育了羌戎,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库、文化的皿库。羲皇初祖、炎黄共祖、周秦先祖都是接续守护华夏文明的火种,兼种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于一炉,荟萃中原与草原文化于一体,也让甘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们参观的甘肃省博物馆、庆阳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目睹的大量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不能不让人对甘肃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满怀敬意。不仅如此,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比比皆是。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已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8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曲子戏、河西宝卷、庆阳香包、庄浪高抬、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等都是让人顿生敬仰的非遗文化。

甘肃,这片因少雨而略显贫瘠的土地,先辈用脚步踩出了一条东西交流的纽带,而伏羲、黄帝诞生于此,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彩陶工艺叹为观止,马踏飞燕已成中国旅游符号,“八千年看甘肃”实至名归。而今天的甘肃,产业振兴、经济繁荣、人民安康、文化闪耀,已不仅是西部,而是整个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甘肃,我相信你。我会像读者喜欢《读者》一样,喜欢甘肃,并成为甘肃的忠实读者,读懂甘肃,读通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