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世纪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是支付手段的大幅增长和货币经济的扩大。五代时期,10世纪初至963年至979年中国统一,分割了中国国内十多个独立国家,分别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华北一直是铜币的区域。另一方面,中国南方(福建、广东、湖南、江西)出现了铁币、铅币,模仿四川的做法。由于缺少铜,沉重而笨的铁币一直在流通,并在宋代继续使用。新帝国在公元960年至1000年间成功恢复了其全境唯一的铜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将进一步鼓励这个国家在1038年至1055年间,特别是西北部严重的军事困难期间[后来停止发行的10美元新币也在此期间发行]和1126年女真入侵期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这种硬币的流通创纪录的货币数量是1073年用600万英镑的财富创造的。北宋的货币流通总量被认为是20亿元。虽然铜币产量极大,但铜币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战争费用增加带来的所有需求。

五代时期长江下游南部和四川普及使用的白银,11世纪扩展到中国北部,那里回鹘人与中亚各国进行贸易,因此进口白银促进了这种新的支付方式的流通。首先,首都各政府机构的代理人在9世纪为商人发行了兑换券或“兑换券”(当时称为“飞金”)。并且从9世纪开始,四川成都的富裕商人、金融家以个人名义发行了私人票据,成为1024年四川省第一批国家印刷的“杂交儿童”(银行支票)的先驱。

从11世纪到14世纪,这种做法在中国社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由于失去了名声,人们只是偶然使用,但有力地推动了宋代私有制经济发展的高潮。这种做法使得南宋能够减少铜币的流通。但是,这种新币强行发行的滥用最终加剧了蒙古人进入中原之前的经济混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纸币有“饺子”、“钱引”、“会子”、“关子”等不同的名称。它们在12世纪和13世纪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硬币。这种情况持续到元朝,在此期间扩展到辽金。在南莱时代,其发行量达到4亿部。但是,在使用纸币的同时,商界也发展了使用商业票据的做法。支票、记名票据和票据都出现在11世纪。兑换店(寄附铺、金银铺、兑房、交子铺、交银铺、质铺、钱户……)成为宋代商业经济最重要的部门之一。

航海的发展

宋元时期内河和海洋贸易的规模,12-13世纪和13世纪末蒙古人入侵日本和爪哇时军舰在保卫南宋王朝中所起的作用,以及1405-1433年间明帝国在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大规模海上航行,都是宋帝国明朝建立的4个半世纪的大规模海上航行。这个现象可以用整个情况来说明。这不仅取决于政治背景和经济,也取决于技术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初期,航海似乎是利用沿海附近的岛屿完成的。所以从史前时代开始,朝鲜东南沿海和日本九州岛的交流就变得容易了,但是山东北东部蓬莱地区和旅顺地区之间的岛一定很早就连接了满洲和中国东部。风向频繁而规律的变化是亚洲季风区的特征,公元前几世纪以来也用于大陆东部和南部的海洋航行。在这些海上航行,远离地中海世界的奴隶水手训练有素的海滩礁帆船队,在世界这些地方发展了起来。

帆船的结构发展相当快。作为中国船只的典型特征之一,公元3世纪以来,前后的帆被详细描绘。季风的变化规律促进了中途不停的长途旅行,同时这次航行使文明史接受了影响深远的年际变化规律,冬季东北季风和夏季西南季风将亚洲长途航海变为规律活动,形成了从长江口到广东地区、印度、东南亚沿岸、中国港口的大中型外国移民热点从公元第一个世纪开始,南印度和锡兰的海岸就与苏门答腊岛相连,没有中途停留过。似乎从公元7世纪开始,大港和广州之间就有定期的船来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东亚航海技术史上,似乎可以区分两种类型的区域;一条从浙江沿海延伸到韩国和日本,一条覆盖整个东南亚和华南。第一类区域是舰队的活动场,其发展应归功于后期辽东、朝鲜、山东、日本的沿海居民。第二个土地变迁,是过去形成说“马来语-波利尼西亚语”的海上居民的三个地区,从中国南部到美拉尼西亚和马达加斯加。7世纪初以来,它是起源和技术完全不同的舰队集散地。

如果说中国中部洞庭湖的船使用的帆的一种已经传播到非洲东南海岸的桑给巴尔,那就有明显的不同了。相反,区分阿拉伯的船和中国广东、福建沿海的船。广东省和福建省沿海的中国航海家、马来人、苏门答腊人和爪哇人也与印度-伊朗和阿拉伯船保持联系。之后,也就是到了16世纪初,开始了解西欧各国的船。

因此,各种各样的影响促使了10-11世纪前后中国近海帆船的出现,其发源地似乎在长江这个大港口。河流导航和海洋导航之间的转换是以一种不明显的方式进行的。这条河的干流和支流已经内陆约150公里,港口宽10-20公里。和中国自古以来的所有船只一样,中国帆船也是由长方形船体组成,船底被船壁隔开,船壁之间形成了相同数量的密闭室(这种布局于19世纪初被西方人巧妙地采用)。船尾柱的垂直壁允许人们在那里装配方向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海史上关于这项伟大发明最早的信息由广州的一只陶瓷船提供,它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船尾舵于1180年出现在欧洲,几乎与航海罗盘同时诞生。宋代的中国帆船是一艘四六桅的大帆船,有12条大帆和4条甲板,可以载1000多人。是长期积累经验和创造的产物。避开锚、舵、船底龙骨、绞车、顺风逆风使用的粗帆、表面坚硬的榻榻米帆、帆绳的变化,阿拉伯航海家惊讶的旋转帆(中国技术是唯一能在最近距离航行的技术)、前后运动自行旋转的自动攻角、胶囊这些都有几个世纪古代史和风水专家长期使用的罗泉计算。

朱彧的作品《萍洲可谈》的序言可以追溯到1119年,190年被盖奥特海底平顶山提及,1280年以后在船上广泛使用。但是从10世纪到11世纪,其他许多知识和技术对于促进中国航海工业的进步是必要的。不仅涉及方位和距离的测量方法,还涉及海洋的深度和潮汐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制图学自3世纪出现以来,以南北、东西等距离经线理论为基础,在宋代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国的地图学不仅比受宗教束缚的中世纪欧洲先进得多,也比阿拉伯人先进得多。当时,那是世界上最准确的地图学,刻在石碑上的地图证明了这一点。航海技术的发展只是使航海的高潮成为可能,深层原因取决于政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中国社会与西域的沟通之路被切断,在向北方和西北发展的过程中被边境地区形成的大帝国挡住,毅然转向海上。其重心转移到了东南商业和航海地区,也就是长江及其支流巨大的航运网络向内陆延伸的地方。从阿拔斯王朝开始连接波斯湾和印度、东南亚、中国海岸的航海趋势,肯定与大海的魅力无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亚海洋国家从爪哇到韩国、日本,自古以来海盗横行,在中国舰队发展的时代受到压迫。宋代海上贸易的发展刺激了记述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国的编年史和史书的编纂。这些外国传记与中国历代官员和僧侣所写的旅行故事不同,记录了习惯于从中国沿海、菲律宾、婆罗洲岛长途航行到红海的中外商人所获得的信息。

也可以像汉朝一样,找到地中海各国的资料。这一类别中最重要的两部着作是1178年出现的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1225年的赵汝适的《诸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