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现场

位于长江下游流域,沪苏浙皖四地自古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水土资源,为经济与人文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是丰厚广袤的文学热土。关于江南的书写由来已久,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提问:"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属于长三角的文学流派?"

刚刚过去的周末,2024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在上海举办,汇聚长三角地区青年作家评论家,探讨"新时代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青年写作",由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承办。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当下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共同趋势,是以地方性标识来突出强化作品独特辨识度。"比如方言、俚语在小说里的大量出现运用,有些作品甚至以非常偏僻的方言词汇构成小说自身的叙事美学。这种趋势似乎和现代小说形成相反的追求,但其实又构成当代小说现代性的一部分,复杂奇特,值得关注。"

地域写作崛起,"江南"成了一种信仰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等古诗词,到当代作家笔下各具特色的江南叙事,文学史发展轨迹中大量丰富的江南书写,合力呈现丰茂的文学图景。对于特定地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来说,地域是精神原乡,建构了写作者与笔下世界的情感关系。

生活在浙江的黑龙江人、青年作家丁小宁常在浙江烟雨中想起东北冰雪。"两个江"交错重叠,有时让她写作时产生恍惚感,"好像我不再是我了,这种感觉令人沉迷"。诗性的降临让江南不再是江南,它超越了江南本身,变成了一种精神寄托,甚至可以说是精神的故乡,这对写作者来说格外珍贵,在文学里"江南"甚至变成了一种信仰。

"父亲1973年第一次来上海,当年专程为沪上厂家生产送货两台电焊机和二十台调节器。他来上海还有个任务,就是给同事们带回上海有名的大前门香烟,一口气囤了十包。"浙江温州青年作家林晓哲忆起父辈往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是时代变迁中的温情注脚。"这是个体的寻根之旅,也是时代的寻根之旅,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更纵深和宽阔的视野。"

江苏扬州青年作家汤成难坦言,火车铁轨、机场改变了曾经生活的村庄。"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带着粗重的喘息蹿到我们面前,会在未来重塑人的情感与认知。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大地,仍静静匍匐脚下。作家既要努力呈现地域文化的滋养,也要勇敢直面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重新定义了很多东西,但好的文学难以被定义,它需要坚守,也需旁逸斜出。"

多位作家指出,江南文学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语言,不同地域南方人讲普通话的独特方式,也是彼此互相认知的方式之一。作家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无疑是幸运的,这意味着其一生都有可供开掘的矿脉,为其作品盖上鲜明而有个性的印章。但与此同时,这是否成了另一种局限?差异性重要还是普遍性重要?对于作家来说,二者比例怎么协调?分寸如何把握?"我们孜孜以求的是在彼岸还是就在此岸?"青年诗人、《扬子江诗刊》编辑麦豆感慨,"江南"这个词提醒当代写作者身处何地、来自哪里、去往何处。

安徽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彭正生提醒,青年写作困境之一,正是生存经验相对同质化,缺少个性化生命体验。"或许可以在形式上、语言上追新逐异,但有时会显现出一定程度的过犹不及。文学说到底是生命和情感的呈现,而非单一语言符号的作用。"

从传统中寻新路,强调地方性不意味着对地域的固守

当长三角文学背景,由山水田园、桨声灯影转化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农业文明场景中的渔歌唱晚、刀耕火种切换成了流水线、人工智能的日夜喧嚣,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的长三角文学,是否迎来革命性转型的可能性?业内认为,需从传统江南文化脉络中探出创作新路,强调地方性并不意味着对地域的固守。

婉约、细腻、灵动的同时,江南文学可以刚柔并济、意蕴丰沛。在网络文学作家匪迦看来,长三角地区除了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也是现代化工业聚集地,有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有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新兴企业,其中有大量资源可供写作者挖掘。"在题材选择上,不妨从文化、文明、历史跳脱出来,将江南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版图中。由此,长三角真的是常挖常新的文学富矿。"

"身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对靠现代知识生活的人来说,空间差异性越来越小,这意味着成长经验的差异性也在缩小。"同济大学教授张屏瑾直言,青年作者仅仅依赖成长经验,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对地方性的强调,既是对差异性和文学独特性的寻找,也提示文学圈需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地方性的意义——"它是出发点,对个人而言也许构成一个过程,但绝不是终点"。

可以说,地域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会以各种方式凝结于纸面——表达、质地、内容、品格、脾性,乃至字里行间韵致,无不向读者默默彰示作者从何而来。土地塑造人,人则在不断的离开和归来中重新描述诠释着土地,两者相互依存、持续演进的关系,恰是中国文学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的所在。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应运而生。业内呼吁,从江南文化出发,创作出独具江南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作品。"江南既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符号。如果说历史传统、文化纽带造就了传统诗意江南,新时代青年作家如何传承历史记忆、记录现实生活是重要命题。"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说。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谈到,文学中的江南拥有地理历史等多维度内涵,期待青年写作持续发掘江南资源,助推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精品力作形成广泛影响力。

作者: 许旸

文:本报记者 许旸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