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庚子赔款”和“庚子退款”。

庚子赔款

1900年,庚子年。这一年是近百余年来的耻辱之年,这一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

1901年9月7日,德、奥匈、比、西、法、英、意、美、日、荷、俄等国公使组成的外交团,在西班牙使馆与庆亲王奕劻、李鸿章等举行谈判,签订了《辛丑条约》。

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匈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挪威六个“受害国”军费与损失费等,共计4亿5千万两白银。

这还没完,还要加上年息4厘,本息合计9982238150两白银,以海关、常关及盐政各项金款作抵押。

“庚子赔款”数额之巨,可以说是惨绝人寰的。它对晚清政府的影响几乎是灭顶之灾。

入侵各国看似是用条约勒令停战和解,其实是不愿牺牲他国伤亡,以经济赔款的软性措施来肢解和瓦解庞大的大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条约规定,庚子赔款从《辛丑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开始实施。从1902年至1940年分39年还清。

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发生在1900年,这一年是庚子年。也是这一年的战争直接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由此这笔战后的赔款称之为“庚子赔款”。

因为庚子赔款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受到了一战、二战等大环境的影响,所以出现过延付、停付的现象。

最终我国实际支付了约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占“庚子赔款”总数的58%。

众所周知,《辛丑条约》是极为不平等的条约,里边的很多条款简直是霸王条款。可是羸弱的清政府面对当时苟延残喘式的社会背景,又不得不屈服。

后来,民国政府成立,取代了清政府。

但是“庚子赔款”的支付依然还要进行。这是由于支付周期较长,全球格局变幻莫测,后来美国为了取得比“赔款”更大的对中国的把控和利益,提出了“庚子退款”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庚子退款

文献记载,“庚子赔款”中,我国共需向美国支付3293万两白银,约合2444万余美元。

在所有需赔款的国家中,美国的赔款数额不是最多,最多的是俄罗斯和德国。俄罗斯需支付2.8亿两赔款,德国需支付1.9亿两赔款。

也许正是基于此,美国为了放大自身的利益和权益,开始酝酿“庚子退款”。

19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分析完世界发展格局之后,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

“中国正面临着一次革命,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得最大的收益。”

正是这封信,打动了罗斯福。罗斯福也认为,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意思是说,用美国文化征服了中国青年,比战争来得更持久,也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