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条7厘米长的蚂蟥

被医生从七旬老汉的鼻孔里捉出来了

而它居然在患者的鼻腔里

“寄居”了半个多月!

常用山涧水洗脸 老汉鼻腔藏蚂蟥

半个多月前,70岁的夏先生发现自己左侧鼻腔反复出血,同时有虫爬感,偶尔打喷嚏,鼻子堵。

起初,夏先生以为是感冒了,所以没太在意。近一个星期以来,鼻子的出血次数和出血量明显增多,夜间虫爬感特别明显,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近日,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柳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

医生详细了解病史并行纤维鼻咽镜检查后发现,一条蚂蟥钻进夏先生的左侧鼻腔,啃食鼻腔血管并不断蠕动。经麻醉及收缩患者鼻腔后,医生利用精准鼻内镜技术,从患者左侧鼻腔顺利取出一条7厘米长、存活的蚂蟥,解决了困扰老汉半个多月的烦心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蚂蟥是怎么钻进老汉鼻腔的?

据夏先生介绍,近两个月来,他在农田里干活,常常用山涧水洗脸,有时候甚至喝几口清水。蚂蟥可能随清水,进入他的身体薄弱处(鼻腔等)。通过日夜吸食他的血液,蚂蟥的体型增大,开始对宿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蚂蟥吸食血液 可致伤者休克

蚂蟥在我国分布很广,分为旱蚂蟥(山蛭)和水蚂蟥(水蛭),前者常见于潮湿隐蔽的森林,后者常见在池塘、湖泊、水库、沟渠、水田等地方,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因为亚热带和较热的温带环境适宜蚂蟥生长,所以华南、西南便成为蚂蟥的两大主要出没区。

蚂蟥每年出没的高峰在3—8月。人体暴露在外的地方,如胳膊、小腿、足、颈等,常成为蚂蟥的首要目标。如果不注意提防,蚂蟥也能顺着腔道进入体内,如鼻腔、喉、气管、阴道以及尿道等。

蚂蟥属雌雄同体冷血动物,头部的三瓣吸盘吸附在宿主的皮肤后,会释放一种麻醉性的物质,使宿主不易察觉,快速成长后可能堵塞鼻腔。

蚂蟥以血液为食,其吸血时可同时分泌含有最强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的唾液,使伤者伤口处的血液保持流动而不凝固,导致持续流血甚至达到贫血程度。蚂蟥吸食宿主的血液时,还可分泌出使血管扩张的组胺样物质,可引起伤口局部产生变态反应性皮疹、瘙痒,严重者可出现大疱及坏死,个别可出现全身反应甚至呼吸困难和休克。

野外尽量喝开水 避免蚂蟥入体内

医生提醒广大市民,在外游玩或劳作时,尽量喝开水,不要饮用不干净的溪水、河水或井水,尽量不用野外的山泉水洗脸、洗鼻。

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水塘或稻田中行走时要穿长裤,或穿防水裤,避免光脚,下水玩耍前观察水中是否有蚂蟥,上岸后应检查皮肤是否附有蚂蟥,以防其入体。

万一蚂蟥吸附到皮肤上,尽量不要用手直接强力拉扯,否则吸盘可能会越拉越紧。一旦蚂蟥被拉断,其口器可能会留在伤口内,容易引起感染或溃烂。

紧急处理方法是在蚂蟥叮咬部位的四周轻轻拍打,使其因震动而松开吸盘自行掉落;用指甲、银行卡或类似的扁平物体,贴着皮肤推蚂蟥的头部(较狭长的一端),使其吸盘脱落,再撬开另一端的吸盘,将蚂蟥扔掉。

蚂蟥一般是无毒的,流血是被咬的主要表现,但伤口有感染可能,所以消毒最重要,可以使用碘伏、酒精等处理伤口。如果不慎被蚂蟥咬伤,最安全的方式是尽快就医,针对咬伤部位不同,选择最优的处理方式,安全且完整地取出蚂蟥,并对伤口进行处理,以免造成残留或感染等并发症。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韦黎 通讯员祁冠秀

值班编辑 | 黄振瑛 韦松成

值班主任 | 钟 华

值班总编 | 陶海华

出品 | 南国今报全媒体产品传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