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华罗庚小时候数学成绩并不好,五分制的数学成绩他基本在3分,甚至还不及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学习不好,小学他都没拿到毕业证书,仅得到了一张修业证书。

即便进入了初中,华罗庚在数学考试中也经常挂科,如果拿华罗庚那时的成绩和姜萍比起来,可能还略逊。

早期的华罗庚并没有显示出数学天赋,综合成绩也不理想。

但是,尽管华罗庚的学习成绩平平,但是他的班主任及数学老师王维克,却发现了他在数学解题上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认为他有潜力。

为此,他不惜为华罗庚的成绩平平做辩解,批驳别人不应该用成绩来定义一个学生。

但是,尽管有王老师的袒护和力挺,并借给他学术书籍鼓励他,但华罗庚还是退学了。

退学后,华罗庚偶然得到了一本《大代数》,他

觉得有意思,于是看得津津有味。由此他的数学天赋被激发出来了,自学进度突飞猛进,短时间就完成了中学和大学的数学课程。

这个过程,同姜萍进入中专后突然对数学感兴趣是差不多的情况,只不过她喜欢看《数学分析》。华罗庚有王老师看好他,姜萍也被一位王老师看好,他们都给了自己的学生以肯定和鼓励,或许这是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一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时间点上,两人“开窍”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在十六七岁的年纪。

所以,这个年龄段开窍是不是有代表性呢?即便不是,大概也存在某些必然的联系或因果关系,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

华罗庚后来被证明是数学天才,他在数论、堆垒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其中“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和“华氏典型域理论”等都是世界数学宝库的宝贵财富。

之所以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其实跟另一个贵人有更重要的关系。

这人就是熊庆来,数学界的泰斗。

时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同王老师一样,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华罗庚非凡的数学才华,不顾别人的非议将华罗庚招进了清华大学,这才有了后来的华罗庚。

1932年,华罗庚虽然在清华大学开始学习数学,但并非以学生的身份,而是作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一名管理员。

这时候,他的天才气质一展无余,一年多就学完了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彻底折服了清华,决定破格提拔他。

1933年,华罗庚成为助教,教授微积分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罗庚算不算天才呢?姜萍会不会也能成为这样的天才呢?

在两年时间,姜萍也靠自学啃完了《高等数学》,接着啃完全英文版的《偏微分方程》,并且在世界数竞中拿到了预赛12名的成绩。

这个17岁的人生过程可能比华罗庚更精彩。

但是,他并没有遇到像熊庆来教授一样的重量级贵人,因此可能要比华罗庚更努力地证明自己。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速度快于常人,就是想法和行为超越世人的普遍认知,就是“异于常人”让人惊叹和不能够理解,然后会被人怀疑甚至攻击。

教育、环境和个人努力成就了天才,所以姜萍若想有一番天才的成就,必须匹配更加友好的教育和环境。

好在,数竞决赛有消息说姜萍完成了答题。

这一份被称作是比预赛难度系数更高的,几乎等同于博士课程的答卷,如果姜萍能够获得好成绩,无疑显示出了她数学深度的不可估量性。

要知道,两年前的姜萍数学还只考了80多分,这也是被质疑和诟病的最大原因。

人们不相信她会像吃饭喝水一样,极其自然快速地完成了偏微分方程的学习。

这势必会成为一个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虽然不知道姜萍答题的预估分数,但是,她却是笑着走出来的。

想必,她打了很多人的脸,而且非常的重。

这或许能警示人们,应该本着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天才,固守传统成见的所有想法和看法,根本不适合他们这类人,必须跳出三界外。

事实上,一夜之间打通任督二脉的功夫绝迹并不存在,但是,天才的轨迹也是普通人无法循的,或许也有迹可循,但却需要意外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