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区域发展做总结与计划,对于区域接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放到西安层面,西安11区2县,以及7个国家级新区、开发区,20个区域现阶段发展如何?对未来又各有何种计划?是系统观察全市的基础,也是明晰各区县发展侧重点,瞄准定位调整布局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时间,随着西安“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的举办,在公开信息中,我们除了未看到曲江新区外,其他19个区域均已亮相,就区域发展公开表态。

荣耀西安网(ixian.cn)归纳梳理分析重点内容,发现各区县在产业经济、城建民生、环境提升、区域融合等方面各有侧重点,现整理划重点,以供大家参考。

(注:以下文字对发言有所删减,仅整理罗列部分重点关注区域发展内容。)

XI'

AN

新城区:

聚焦主线,明确目标、任务

2023年,新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新城区将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清单,聚焦主线抓落实,为西安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抓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积极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孵化培育初创型科技企业6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突破400家。大力实施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行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3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不少于160亿元。

抓招引培育,提升产业规模能级。

今年计划落地总投资548亿元的大项目8个。

深化推进解放路商务化转型,三季度以前,完成17.5万平方米两栋楼宇商务化改造并投入运营。

建设长乐路大健康产业基地,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

全年新增“五上”企业100家以上、市场主体10000户以上。

抓平台打造,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建设长乐路电商孵化中心,招引培育电商企业不少于10家,全年进出口总值增长10%以上。

依托“康复路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进一步打通跨境贸易渠道,以小商品撬动海外大市场。

抓资源转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永兴坊、易俗社文化街区、皇城里民乐园、幸福林带环球港、金康路茶文化街等5个消费街区,旅游总收入增长12%以上。

加大皇城坊、尚德映巷招商引企力度,加快推进长盛坊项目建设,打造顺城巷“L”形文旅动线。

盘活西安火车站东侧16万平方米楼宇存量空间,放大文旅资源溢出效应。

抓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美丽新城建设,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进位计划,实施全域增绿扩绿,提升绿地广场和口袋公园3个,新增绿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

抓功能品质,提升城区治理效能。

实施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134个小区水电气暖管网更新改造,建设新能源充电站5座,新开工公共停车位不少于700个。

一村一策攻坚“保回迁”,今年再交付住房1749套。

加快推进幸福路与华清路、咸宁路两处下穿工程,新建次支路2条。

抓民生福祉,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优化“1+9+N”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高标准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国家验收;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国家级试点建设;攻坚化解遗留问题,完成5000户房产证办理。

XI'

AN

碑林区:

做优“千亿级实力城区”

2023年,碑林区GDP完成1145.7亿元,每平方公里GDP达到49亿元,位居西北第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碑林区将聚焦“六个碑林”,聚力“六个奋勇争先”,做优“千亿级实力城区”,探索走好主城区转型升级新路子,努力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科创碑林”。

发挥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牵引带动作用,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亿元。

设立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金,新建2个概念验证平台,实施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个以上。

扩大有效需求,建设“活力碑林”。

实施102个区级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49.7亿元,引进内资8.8亿元,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培育“五上”企业不少于40家。

实施高品质商圈和商业街区建设行动,提升钟楼—大南门都会级商圈,打造小雁塔片区高能级商圈,建设4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深化文旅融合,建设“人文碑林”。

实施数字文旅“五个一”工程,全年旅游收入增长12%左右。

全力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创“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碑林”。

实施总投资3.2亿元的9个老旧小区改造、9条次支路整治、10公里住宅小区雨污分流和210公里水气热管网改造。

办好民生实事,建设“幸福碑林”。

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以上;新组建3个高中教育集团、4个城乡学校共同体;逐步实施19个社区嵌入式服务项目,新建改造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

XI'

AN

莲湖区:

打造经济总量千亿级西安核心城区

2023年,莲湖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4.2%,均创近5年新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84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莲湖区将围绕“打造经济总量千亿级西安核心城区”总目标,在重点领域破难、破题、破局,做到“六个再提升”。

在推动产业转型上再提升。

壮大北院门文商旅融合发展、大庆智路高端智能科创、枣园桃园都市工业、南二环现代金融等四个产业聚集区。

在西大街、玉祥门等区域,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

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再提升。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0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以上。

在推进项目招引上再提升。

全年盘活闲置楼宇6.5万平方米以上,打造税收亿元楼宇1栋、星级楼宇6栋以上。

全年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引进内资8.8亿元,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再提升。

新登记市场主体1.5万户。深化“1+5+N”法律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跟踪式全过程法律服务。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再提升。

新增就业1.3万人以上;完成2所学校改扩建任务,新增学位1200个;加快三博脑科医院、枣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度,扩大“卫星医院”范围;建成4个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

在夯实基层基础上再提升。

实施5条市政道路建设,加快补齐路网、管网、电网等短板。新建1000个停车泊位。

XI'

AN

雁塔区:

干好“一三五”、走在最前列

2023年,雁塔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18.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区第16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雁塔区铆足干劲“干好‘一三五’、走在最前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雁塔新篇章。

“一”即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

“三”即深化三项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组建成立雁塔国企母公司,实现主体信用AAA评级突破,构建“1+3+N”组织框架,着力推动区属国企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深化基层治理改革。

深化“四全四动”协同治理体系,高标准建成区级综治中心。

深化数字化改革。

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打造全市数字生活示范聚集区。

“五”即全力推进五提攻坚。

推进产业转型提质攻坚。

发展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大健康产业,引领培育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产业,推进陕西电信算力中心年内完成主体建设,构建以“4+2+2”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发展环境提优攻坚。

高标准完成未来产业城等“2个重点发展片区+7个重点项目”详细规划编制,实现详细规划全覆盖;新建、提升绿地广场8个,新增绿地10万平方米。

推进民生福祉提标攻坚。

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以上,新建5所学校,新增学位2250个,新建、提升25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加快完成“三大馆群”内部装饰和展陈布置。

推进安全发展提效攻坚。

推进作风能力提升攻坚。

XI'

AN

灞桥区:

做靓西安“东大门”

2023年,灞桥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灞桥区将立足“两园两带五片区”产业布局,围绕今年确定的“1384”工作思路,聚焦“三大主战场”,积极承接浐灞国际港溢出效应,以高铁东站建设为契机,做靓城市“东大门”,打造老城新治新样板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聚力科技驱动,打造西安东部创新高地。

坚持以全市“双中心”建设为引领,用好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挖掘军工科研院所优势资源,支持保障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协同推进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项目。

聚力项目牵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力争在10亿级“大块头”和外资外企招引上实现新突破;全力推动五环非织造、金翼智造等重点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聚力拓展融合,打造双向开放平台。

加强与浐灞国际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主动承接外贸、物流、会展、演艺等溢出资源和配套服务;紧抓国家“东纺西移”和西安东站建设等发展机遇,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交流开放门户。

聚力文化赋能,扎实推动以文兴城。

推动半坡遗址、汉文帝霸陵、灞柳风雪、纺织记忆、陈忠实故居等区域专属文化IP贯通联动。

聚力建管并举,提升区域承载力。

做好整体规划、片区规划和产业规划;服务保障好西延、西康、西十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聚力绿色发展,打造主城生态封面。

保持和发展好山水相依、主城独具的生态优势。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坚决当好“秦岭卫士”,统筹保护好浐灞河,扎实推进大气污染专项治理行动。

聚力惠民利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加快区疾控中心建设和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改扩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

XI'

AN

未央区:

聚力推动首善区建设

2023年,未央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565亿元,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9%,稳居全市第一梯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未央区将聚力“五个新提升”,推动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首善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在推动片区发展上实现新提升。

在六村堡片区,推动未央国际科创中心、高仙机器人等项目开建。

在徐家湾片区,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提高航空发动机产业本地配套率。

在未央湖片区,发挥武德路科创街区的优势,吸引更多创新创业团队入驻。

在未央路片区,推动大明宫、龙首等商圈转型升级,打造更多甲级写字楼和特色楼宇。

在汉长安城片区,实施遗址区全域自来水供水项目,彻底解决群众用水问题。

在优化城市形象上实现新提升。

提速武德路东侧规划路等22条市政道路建设,建成开放朱宏路体育运动公园。

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实现新提升。

做实“名校+”和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办好团结学校等。

完成区中医医院、区养老院建设,做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中心,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在深化改革创新上实现新提升。

建立“五上”企业“白名单”机制,确保全年新增“五上”企业160家,筑牢稳增长的基础。

推动重点项目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为未央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XI'

AN

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

“三合一”聚力八个新突破

2023年,阎良区(航空基地)生产总值增长8.3%,7项指标双位数增长;11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2.3亿元,增长86.2%;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实现翻番。

航天基地生产总值增长7.2%,总量突破4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8%,连续41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阎良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将聚力“八个新突破”,全力以赴强产业、扩投资、促创新、深改革、兴乡村、优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阎良实践和航天实践的新篇章。

用“强产业”构建集群新格局。

航空制造突出强链补链,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机载、动力等细分支链集聚,强化“门对门”配套生态。

先进制造突出产能承接,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全力承接产能转移,持续做大先进制造集群。

用“扩投资”推动增长新突破。

开展“项目快落地”攻坚行动,开展“园区增效益”攻坚行动,服务企业登高升规、不断壮大,力促履约达效。

用“促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扩能创新平台,发挥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院士工作站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80项以上。

用“深改革”激发内生新动力。

深化开发区改革,以“招商+”为方向,构建全方位服务产业生态。

深化国企改革,以盈利能力为导向,激发存量资产新活力,全面转型“产业运营商”。

用“优生态”绣出城市新颜值。

守好美丽蓝天,深化开展扬尘、散煤、挥发性有机物等专项治理,全年优良天数不少于272天。

用“惠民生”绘就幸福新画卷。

新增学位1890个,培育新优质学校5所;正式启用新中医医院,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全力加快安置房建设,按期交付。

用“兴乡村”焕发振兴新活力。

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高标准推进总投资19.8亿元的24个项目,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以“小城镇”带动“乡村美”,抓好总投资7.2亿元的36个小城镇项目建设,争创省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22个以上。

XI'

AN

临潼区:

打好文旅和先进制造业“两张牌”

2023年,临潼区24个市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医工智能等7个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万亿特别国债获批资金4.17亿元,占全市的48.5%。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4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1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临潼区将打好文旅和先进制造业“两张牌”,加快建设“中华文化会客厅、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临潼新篇章。

聚力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积极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依托长安先导国际创新人才交流中心,持续放大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效应。

与华为公司合作推进临潼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

聚力产业强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关中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实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3大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五上”企业新增35家以上。

聚力文旅兴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与省市共建秦始皇帝陵大景区、秦文化集中展示区、秦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策划实施特色食宿体验区等项目,打造“温泉之城、演艺之城、度假之城”。

聚力设施提升,提升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陇海铁路城区段明洞城市缝合工程,推动临潼新区等8个片区建设,加快建设秦汉大道TOD、凤渭路两侧居住区。

聚力合作共建,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

加强与浐灞国际港产业联动,推进现代物流区、新丰铁路编组站融入全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渭南高新区联动协作,打造西渭融合“桥头堡”。

聚力绿色发展,绘就生态临潼美丽画卷。

实施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零河水库扩容改造等治水项目,争创“幸福河湖”。

聚力民生改善,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全年实现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规划建设新区实验小学,提升秦汉幼儿园及火车站小学设施配套;加快区中医院整体迁建等项目建设。

XI'

AN

长安区:

打造产业强区、宜居之城

2023年,长安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55.17亿元、增长8%,区属固投完成187.16亿元、增长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84亿元、增长42.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长安区将扎实推进全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聚焦打造产业强区和宜居之城功能定位,在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中勇挑重担、多作贡献。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活力。

加快编制“双中心”规划,出台支持秦创原建设暨梧桐树科转行动10条硬措施,加快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2个科技园,秦创原陕西高校创业成果孵化基地等3个项目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70家和230家,就地转化科技成果项目10个以上。

二是坚持多元驱动,构建产业新高地。

着力构建“3+5+3”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五好”农业,加快神禾塬农田景区、砲里塬农田高产区建设,精心筹备中国兰花博览会。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推进长安电子信息产业园等4个在建工业园区建设,启动建设以AI制造、诺维北斗等企业为牵引,上下游企业集聚配套的9个制造业基地。

三是坚持项目支撑,培育竞争新动能。

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努力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推动113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年投资量110亿元以上。

四是坚持建管并举,提升城市新能级。

完善“七横十二纵”交通体系,全力推进西十、西康高铁、地铁15号线等重大路网项目建设。

启动新一轮城市体检行动,实施4条市政道路改造,稳步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建设6个停车场、新增车位1100个。

持续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新建口袋公园4个、城市绿地4.8万平方米。

五是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和美新乡村。

编制好实用性村庄规划,完成9个示范村微改造、深提升,推进5个片区14个村和美乡村示范带建设,打造5个乡村振兴共同体。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一百个“新乡村”,培育一千户“新业态”,培养一万名“新农人”。

六是坚持人民至上,创造幸福新生活。

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以上;创建3个市级“名校+”、城乡教育共同体,培育5所新优质学校;支持市中医医院南院区运营,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新建4个养老服务中心(站),做好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试点工作。

七是坚持绿色发展,擦亮生态新底色。

坚决当好秦岭卫士,配合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守护好秦岭的绿水青山。

推进美丽长安建设,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左右,加快形成绿色竞争力。

八是坚持底线思维,优化发展新环境。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全科网格·多网合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金名片”。

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2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0个应急避难场所。

XI'

AN

高陵区:

打造渭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核心区

2023年GDP突破400亿元,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市前列。入选2023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区、西部综合竞争力百强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高陵区着眼西安所需,打造渭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核心区,聚力“八个新突破”切实彰显高陵担当。

一是紧盯核心定位抓产业。

推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

加大科技创新,抢抓“双中心”和“北跨”科创走廊建设机遇,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户。

提升招商质效,聚焦三大支柱产业,重点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产业集群,全年引进产业链项目8个以上。

二是下足“绣花功夫”提品质。

全力保障西延高铁、地铁10号线、富平至机场铁路项目建设,完成渭阳九路、桑军大道提升改造工程。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教育和医疗,全面完成民生十大实事。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下真功。

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升“高陵芹菜”等设施蔬菜品牌效应,做优全季西红柿、新品种葡萄,以及充满乡愁记忆的“白兔娃”甜瓜等名特优产品,做精火龙果、百香果等“南果北种”特色种植产品,增强反季节蔬菜在全市“菜篮子”中的供给能力。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创建省级、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10个。全力推动60%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超过20万元。

XI'

AN

鄠邑区:

奋力建设“诗画鄠邑、品质新区”

2023年,鄠邑区GDP总量首次迈上400亿大关,时隔20年重返全省“十强县”,获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鄠邑区将以全市“八个新突破”为抓手,发挥生态核心优势,以产业为先导,奋力建设“诗画鄠邑、品质新区”。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厚植发展优势。

围绕渼陂湖片区建设新质生产力集聚区,打造“双中心”建设拓展区和创新区。

吸引科研院所建设所外所、创新所,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提供成果转化平台和科创总部载体。

二是坚持以园促产,做强主导产业。

实施环保综合治理提升、产业赋能焕新、服务功能提升三大行动,聚焦主导产业、专注专精特新,将沣京工业园打造为“以环保绩效升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省级示范园区,力争年产值增长25%以上。

持续提高比亚迪、西电等龙头企业就近配套率。

三是坚持文艺赋能,促进城乡融合。

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动城乡要素充分流动、城乡生活互为场景。

四是坚持重点突破,促进乡村振兴。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建设“三个乡村”。实施“整洁乡村”行动。全域推进农村环卫一体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实施“气化乡村”行动。年内天然气主管网铺设至全区所有村村口,3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环山路以南25个村全面通气。

五是坚持宜居宜业,提升区域承载。

加密西户铁路发车频次、延长运营时间,提高与主城区通勤保障能力。

提升老旧街区、背街小巷道路配套设施,综合改造35条市政道路,新建、改建桥梁11座。

加快充电站和15分钟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六是坚持优质均衡,增进民生福祉。

启动新一批15所“新优质成长学校”培育计划,建成凤巢公寓保障房488套。

XI'

AN

蓝田县:

抢占“低空经济”、定位西安“后花园”

2023年,蓝田县招引10亿元以上项目6个,实施重点项目105个,总投资141.8亿元,项目数量、产业项目占比创历年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蓝田县将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扎实推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落实,聚力在六个方面攻坚发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蓝田实践新篇章。

一是聚力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攻坚发力。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新建联村经济产业园15个,新增设施蔬菜、水果种植面积1200亩。

紧牵制造业“牛鼻子”,一手抓现有企业聚量、转型、扩能,加快智造科创园、蔚蓝智谷等项目建设,支持美力源乳业、汉丰药业等龙头企业达产扩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一手抓新质生产力培育,深化与航天四院合作,以蓝田通用机场为核心承载平台,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推动文旅康养高质量供给,培育发展“环山路旅游景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带,规划建设灞河左岸康养休闲产业带。

二是聚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攻坚发力。

支持小微企业和新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全年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6亿元以上,新登记市场主体不少于3500户,新增上市后备企业5家。

全年签约项目不少于15个,总投资130亿元以上。

三是聚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攻坚发力。

立足西安大都市“后花园”定位,打造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发展示范区。

做好西安东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西十高铁、西蓝高速改扩建保障工作,加快蓝水路、健康路等4条市政道路建设。

全年改造老旧小区10个,新建公共停车位400个以上,让县城更加整洁、有序、便利。

四是聚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攻坚发力。

用好“数字秦岭”智慧管控平台,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持续巩固秦岭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五是聚力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攻坚发力。

投资1.51亿元,办好10件民生实事项目。

新建扩建学校3所,新增学位1080个。启动建设汽修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加快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建设;启动县托育中心项目建设,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个、老年助餐食堂50个。

加快西川片区供水工程建设,让蓝田群众喝上秦岭的源头活水。

六是聚力在文化保护传承上攻坚发力。

加快蓝田猿人遗址保护提升,实施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中共蓝田特别支部旧址数字化展陈,挖掘申报非遗项目3个以上,让文物、遗产“活”起来。

XI'

AN

周至县:

当好秦岭卫士“守山护水”

2023年,周至全县GDP增长7.9%,增速全省前1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9.7%,全省排名前10、全市排名第一;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速22.5%,全市排名第二;工业类园区产值增速269.6%,全市排名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主要“水源地”,2024年周至县将始终扛牢“守山护水”的政治责任,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周至实践行稳致远。

一是“护”出绿水青山的新颜值。

实施天然林生态保护修复143万亩,深度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讲好秦岭故事,当好秦岭卫士。

二是“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持续丰富田园经济综合体“周至模式”内涵外延,年内继续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村10个、美丽村庄20个;年底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年收益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60%。

三是“跑”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

加快165个总投资554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投资额突破126.9亿元。

四是“绘”出产业发展的新图景。

大力推进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年内打造60个3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力争年底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哑柏板块建成投用,致力打造全市粮食、蔬菜、水果保供基地和重要物流集散地,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五是“办”出惠民利民的新福祉。

打好就业“组合拳”,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2400人,重点人口转移就业4.5万人。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6所,争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

稳步推进县体育场及全民健身中心、县剧院改造、县中医医院整体迁建、县公卫中心等项目建设,尽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XI'

AN

紧抓“双中心”等多重机遇

2023年,高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844.2亿元,同比增长9.4%;先进制造业总产值3650.32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汽车、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增长30%、1.7%,产值占先进制造业比重7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西安高新区将紧抓西安“双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锚定“四个高新”高质量建设年的奋斗目标,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项目推动、民生保障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聚焦“创新立市”,加快推动“双中心”核心区建设。

以“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为载体,着力推动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实验室、共性技术研究、中试小试平台四大功能集聚区布局建设。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争取落地西部技术交易所,全年计划新增技术经理人200人、技术合同交易额超2000亿元。

二是聚焦“两新一高”,着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聚焦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力争引进半导体生产和整车制造等方面重大项目。

围绕新能源汽车、光电信息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力争五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6000亿元。

三是聚焦提质增效,狠抓项目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扩投资、提产能、增效益,切实抓各项服务保障落实。

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50家、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50家。

四是聚焦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放大财政金融协同效应;持续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进一步加大中小外资外贸企业引育和本土企业“走出去”的力度。

五是聚焦办好惠民实事,全力保障和持续改善社会民生。

接续实施“惠民工程”。推广“智慧医疗”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聚焦“一老一小”,推进街道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XI'

AN

在“北跨”进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过去一年,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6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2000亿元大关,总量实现规模突破。全年引进项目178个,总投资额1649亿元,同比增长52.8%;实际引进内资860亿元,同比增长26%;实际使用外资(FDI)超2.5亿美元,排名全市第一,创历史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经开区着力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加速转变努力在城市“北跨”进程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当好工业经济主战场。

全年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8家,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力争全年引进项目200个、总投资1650亿元。

统筹推进北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泾渭工业园、渭北工业园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中心区和高铁新城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加快中粮可口可乐、德国依必安派特、美国百事食品等重点项目建设。

当好改革开放主力军。

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支持隆基、陕汽、吉利等重点企业走出去、扩市场。力争全年引进外资先进制造、研发项目15个,实际使用外资3亿美元,以外资突破提升开放经济发展水平。

当好产业创新主引擎。

深度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秦创原新材料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7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0个。

XI'

AN

浐灞国际港:

当好高质量发展的尖刀兵

2023年,西安浐灞国际港全力推动全省“三个年”活动和全市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圆满保障中国—中亚峰会顺利召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固投、进出口贸易、社消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高水平保障首届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在浐灞国际港成功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西安浐灞国际港以新身份迎接区域发展的挑战,将持续深化全省“三个年”活动,聚焦全市“八个新突破”,当好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尖刀兵。

一是全力构建向西开放的现代国际物流体系。

常态化运行好18条干线,拓展“+西欧”线路达到26条,加大与铁总、哈铁、俄铁、乌铁等合作,加强与中远海、马士基等合作,中欧班列(西安)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核心指标保持全国领先。

二是全力发挥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引擎作用。

积极推动“北跨”提速发展,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未来产业。

加强与国际国内顶级机构合作,打造国际一流水准运营团队;与携程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深度整合区域文旅体资源;全年开展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不少于40场,《无界·长安》演出场次突破520场,年内实现长安云、长安书院展陈开放,发展壮大网络微短剧等文化新业态,打造国际时尚之都、赛事名城。

三是全力打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商贸物流枢纽。

实施贸易倍增计划,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国际贸易和交流合作,运营好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等项目,推进哈锌、哈铜物流贸易中心,哈萨克斯坦MP贸易采购中心等项目落地,用好俄罗斯联邦总商会驻华代表处,促进更多俄罗斯企业落户园区,加快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力争进出口贸易额增长40%左右、突破500亿元。

聚焦“中西部第一会展品牌”,积极引入大型国际会议、国际展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贸易物流枢纽。

四是全力构筑参与全球竞争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西安比较优势,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医工科技创新产业园、西安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和上市企业培育产业园,推动政府、企业、学校、科研、基金多方协同发力,加快构建面向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产业体系。

XI'

AN

西咸新区:全力推进秦创原总窗口建设

和西安-咸阳一体化

2023年,西咸新区全年GDP增长7.9%,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西咸新区将以西安都市圈极核区为统领全力推进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和西安—咸阳一体化。

坚持西安—咸阳一体化立区初心,在打造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区和重要增长极上聚力攻坚。

年度实施总投资1542亿元的52个一体化重点项目,不断加快建设11条互联互通道路。

全年新增“名校+”教育共同体8个以上、医联体2个以上。年内与咸阳市“跨区通办”事项增至400项。

坚持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在推动总窗口裂变释能和“双中心”成形起势上聚力攻坚。

推动秦创原科技大市场、专利池一期建成运营,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318亿元。

加快西安国际人才港、金融小镇建设,规划建设从孵化器到产业园的全链条科创载体。

推动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坚持把“4+1”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产业聚链成群和经济量质齐升上聚力攻坚。

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旅体融合产业和都市农业,力争先进制造业规模超过500亿元,临空经济规模突破400亿元,“五上”企业突破1740户,民营经济总量达到330亿元。

坚持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题,在发挥先行示范和提升城市能级上聚力攻坚。

围绕产城人深度融合,建好新轴线、昆明池、创新港等示范性单元。

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抢抓国家气候投融资和碳达峰双试点建设机遇,不断壮大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等新产业、新业态。

编辑:Lyna

审核:解革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