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实施3周年,多年的护江实践和成绩,让地处江尾海头的江阴市更有底气,“水清岸绿、鱼翔潜底”的背后是几代人的倾情付出。

郑冰清是江苏省人大代表,“长江放流第一人”郑金良的孙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岁那年,她跟随爷爷参加第一次放流活动后,便踏上了长达23年的“长江大保护”奋进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冰清为右二】

上世纪60年代,长江江阴段是一段水草丰茂的黄金水道,尤以盛产“长江三鲜”闻名,“刀鱼鲜、鲥鱼肥、河豚美”,生态环境非常好,但后来由于捕捞过度,环境污染,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长江三鲜”早已难觅踪迹。人工放流是挽救河豚灭绝最好的方法,因此,每年的放流活动都是郑冰清最期待的日子,她从不缺席。

准备活动在凌晨零点开始,从捞鱼、打包、冲氧、打样,到装车,一袋袋鱼苗承载了很多人的希望,那一夜,大家都是彻夜不眠。

一条河豚的生长周期是两年,养大很不容易,在市场上卖得也很贵,但冰清爷孙俩还是坚持要将繁殖出的50万尾河豚小苗放流回长江,截至今年6月,已经累计向长江放流河豚等珍稀鱼苗超过1.8亿尾。看着自己养大的河豚小苗放回长江,郑冰清坦言“意义重大”:能为修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受爷爷的言传身教,郑冰清立志成为“沪江使者”。她的梦想是当一名“科技新农人”,学好育苗技术,养好珍稀鱼类。研究生毕业后,郑冰清回到了家乡,刻苦钻研技术,用人工授精实现河豚的大规模繁育。

以科技赋能鱼塘养殖业,她带领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保持合作,养殖过程中加入无人机、无人船、自动投饵设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现代渔业工具,推动渔业现代化。

目前,她负责的养殖水体超25万立方米,养殖年产量超15万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鲥鱼生产基地。

郑冰清用23年的坚持换来实效:野生河豚重现,长江又见江豚,鱼类种群恢复,逐渐成为现实模样。

作为一名来自农业战线的人大代表,郑冰清深知责任重大。她虚心学习,走访群众,倾听民意;她扛起代表担当,每年义务举办多期培训班,推广鲥鱼生态养殖技术;她发挥专业所长,为学生作主题宣讲,呼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沪江精神代代传。

“我愿将一片’冰心’寄清流,守护好长江最动人的底色。”如今,郑冰清已经开始培养女儿成为下一代的“守江人”,将世世代代守护好那片万里清水。

从“靠江吃江”到“爱江护江”,郑冰清正用心用情书写“长江大保护”的精彩华章,以奔腾的热情和奋进的力量不断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刘可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