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作为治疗脊髓性萎缩症的特效药,自问世以来,便为众多患者家庭点燃了希望之光。然而,其昂贵的价格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中国医保局通过八轮艰难的谈判,成功将年费用降至10万元以下。然而,网络上关于“澳大利亚仅需41澳元”的谣言引发了广泛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质疑医保局的努力是否徒劳,但事实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八轮谈判的成果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商品名Spinraza)是全球唯一一款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特效药物。自2016年12月获得美国FDA批准后,全球范围内的谈判便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中国,谈判过程异常艰难。作为一款罕见病药物,其天价成为最大的障碍。最初,药企的底价高达每年600万元人民币,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

2018年11月,经过多轮拉锯,药企终于将国内售价降至每年69万元,虽然比美国市场低了近一半,但依然被认为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SMA患者家庭而言,痛苦和无助是沉重的负担。幸运的是,目前有两种新药问世,为患者带来了一线生机。

然而,新药的研发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平均耗时超过10年,投入高达数十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严峻的是,SMA等罕见病患者数量有限,全球仅有几十万人,这使得研发成本和回收周期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新药上市后,还需在20年的专利保护期内迅速回收投资并实现盈利。一旦错过时机,巨额的前期投入将付诸东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当这款罕见病新药首次在国内上市时,每针售价高达69.7万元,6针疗程费用超过420万元,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一些重症患儿家属曾陷入绝望,原本充满希望的生命之光变得黯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医保局果断行动,决定在罕见病用药领域取得突破。然而,谈判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负责人张劲妮在谈判中曾动情地说:“作为甲方,我们的处境非常卑微,但谈判底线决不能让步,调整空间是0。真的太艰难了,我觉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重重阻力,谈判代表们坚持不懈,终于在第八轮谈判中取得决定性突破。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经过八轮艰难谈判,国家医保局成功将罕见病新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纳入医保,并将其价格从最初的69.7万元/针降至33000元/针。这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低价,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民生领域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澳大利亚真的更便宜吗?

外界一度认为,澳大利亚该款药品的价格只需41澳元/针,约合人民币184元。如此低廉的价格,似乎对中国长达8个月的艰苦谈判是一种无情的嘲讽。

但事实上,在澳大利亚,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于2018年6月被纳入当地的药品福利计划(PBS),用于治疗SMA-1型、2型患者。这些患者年龄普遍较小,最大的是3a型的18岁以下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只是澳大利亚提供的一种补贴计划,其核心采购价格实际上为每针11万澳元,约49.4万元人民币,远高于中国最终的价格。

其他国家的情况则更加昂贵。美国该药售价为每针12.5万美元,约合79.6万元人民币;日本另一款类似疗效的罕见病新药OAV101注射液,全程治疗费用更是高达1102万元人民币,是中国首年6针治疗自费部分的100倍。

由此可见,在确保合理利润空间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通过艰难的谈判,终于将这款新药的价格压至全球最低。这对于改善广大罕见病患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无疑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仅仅将新药纳入医保还远远不够。对于多数患者家庭来说,即便是33000元/针,首年6针治疗的自费部分10万左右,也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如果在全国2-3万名SMA患者中推广,每年至少需要40-60亿元的财政补贴予以支撑。这笔资金如何筹集?是否会加重纳税人负担?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权衡。医疗保障水平能否持续提升,与国家财力和制度设计息息相关。

目前来看,中国在罕见病保障方面的突破已获全球瞩目,未来必将在制度层面持续完善,使更多患者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由5号染色体上SMN1基因突变所致。该疾病会导致神经运动元的缺失和进行性肌肉无力。

SMA可分为四种类型,按照发病年龄和症状严重程度来区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型SMA约占SMA总患病率的45%。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即会出现无力哭闹、吮吸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大多数在2岁前因呼吸肌无力而夭折。

II型SMA这类患儿发病通常在6-18个月大之间,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坐不稳等,需依赖轮椅代步。如果得到良好的支持治疗,部分患儿可能活到成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II型SMA发病年龄范围较广,从婴儿晚期到青春期前后,患儿能行走,但活动能力会逐渐减弱,肌肉也会萎缩。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IV型SMA(成人起病型)这是最轻微的一种类型,通常发病于30岁以后,主要表现为远端肌肉无力,活动能力日渐减退,但一般不影响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类型的SMA在发病时间、症状严重程度和预后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都源于5号染色体SMN1基因突变所致。

其中,婴儿型SMA又称Ⅰ型Werdnig-Hoffman病,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SMA总患病率的45%。这些患儿出生后6个月内就会出现无力哭闹、吮吸及吞咽困难等症状,随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肌肉无力、肌萎缩等并发症,大多数在2岁前夭折。

目前,全球只有两种治疗SMA的特效药物,分别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和OAV101注射液。前者是一种通过基因修复,恢复神经运动元生存的核糖核酸药物,需要终生反复注射;后者则是利用病毒载体将正常SMN1基因输入体内,从而实现一次性根治的基因疗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无论哪一种方式,疗程费用均高达数百万至上千万元人民币,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根本无法承受。

正是鉴于SMA这类罕见病的特殊性和严重性,中国政府决定将其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并大力推进,以切实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当第一款治疗SMA的新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上市时,每年的治疗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令绝大多数家庭望而生畏。

第二款药品OAV101注射液也未能幸免,一次治疗费用更是高达212.5多万美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贵的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高昂的药价,很多人不禁会质疑:是否有其他更经济的替代方案?

事实上,新药研发并无捷径可走,失去合理定价,制药企业将失去研发的主要动力。想要获得持续的创新活力,社会各界都需体谅药企的成本和利润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政府适当的财政补贴也是缓解患者负担的重要一环。一些国家针对罕见病群体,采取高额报销或补贴的救助方式,极大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民生才是关键

我国目前正在持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并将罕见病纳入保障重点。若遵循“最低价”的惯例,放任市场机制自由竞争,虽然药价或可进一步压低,但创新研发将难以为继,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生命之忧。

反之,对加速药品的临床使用、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则有利于稳固罕见病防治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扭转“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境,这正是新时代推进医改的应有之义。

因此,对于罕见病,我们不应再只关注单一产品的“最低价”,而是应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其与基本医疗保障的关系。只有持续尊重创新价值,让更多生命之花在希望的阳光下绽放,医改的征途才能一路精彩。

参考:

每日经济新闻《一针救命药,国内卖70万,澳洲只要280?医保局和药企都回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