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原标题:层层“挽留”,关中桥山南麓如此“用足每一滴水”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毛浓曦

干旱缺水是我国北方旱区的天然劣势,是听天由命还是智勇探索?6月22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山西村,登上了桥山南麓。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山顶、山腰、山根、山沟直至山底呈现出规律性的视觉分布,并且整个山坡已披上了深浅不同的“绿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桥山南麓山西村片区开挖了26万余个鱼鳞坑,修筑水平阶60公顷

“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为了用足每一滴雨水,我们想尽了办法。”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工会主席乔萍,从山顶到山底一层一层揭开了秘密:在山顶,当地通过飞播造林,封山育林,自然修复;在15--25度以上山坡进行整治,种植水保林;在10--15度坡地,不宜庄稼,种植经济林;10度以下,坡改梯,拦截水、土、肥;而针对沟道,则通过筑淤地坝、谷坊进行拦泥、蓄水。

山坡有陡有缓,有宽有窄,于是在相对平缓宽阔处整出被称为“水平阶”的微型梯田,种油松;在陡峭逼窄处整出一个个“鱼鳞坑”,种更耐旱的侧柏。

“鱼鳞坑原来是土质的,七八九月雨一大就冲垮了,于是我们改用水泥石块砌,成功了,这些侧柏就是去年补种的,成活率较高。”县水土保持和移民中心副主任石磊自豪地强调,这是他们探索出的方法。于是,山顶自然生长的植被、山坡“水平阶”油松的带状、“鱼鳞坑”侧柏的鱼鳞状,以及山脚梯田的花椒林、平地的柿树林,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脚的梯田和平地是成片的柿树林、花椒林

据了解,在整个山西村片区,近年来对荒山、荒坡、荒沟宜林地采取开挖鱼鳞坑、水平阶等整地措施,营造水保林4500余亩,栽植经济林9000余亩,对疏林地采取补植补造、封山育林5400余亩;同时,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配套田间道路,设置截排水沟和栽植防护林,修建梯田1.3万余亩。

“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了从山顶到沟底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富平县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辉说。据介绍,每公顷水保林、经济林每年保土20吨、蓄水138方,每公顷坡改梯每年保土30吨、蓄水300方。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