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故事】

寻常好故事,最是动人心。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马桥镇推出“我的故事”系列报道。在这里,参与闵行建设发展的新老马桥人将以第一视角,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们中有城市建设者、科技创业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很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用热情绘制城市温暖画卷,用耕耘创造着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本次故事的讲述人是蒋丽丽,她是马桥镇民族联分会副会长、民办马桥小学副校长。

2005年暑假,我来上海探亲。原本计划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恰巧当时马桥的随迁子女学校缺教师,而我在家乡湖南已做了10年教师,想着来这边工作可以结束与丈夫两地分居,考虑过后便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心的是,2011年因为自己苗族人的身份,成为了马桥少数民族联合会的志愿者,参与走访马桥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开展多样的志愿服务工作。同时,身为一名教师,我与少数民族学生也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希望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外,成长的路上能变得更自信、更阳光。

你家,我家,我们是一家

现在的民办马桥小学校舍宽敞明亮,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当年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最初是私人老板办学,就读学生还要缴纳学杂费。校舍是借用的当地工厂仓库,教师办公室一度设在阁楼上,空间低矮、通风不好,个子高的老师时常撞头,甚至无法站直身体。初来乍到,我其实很意外在上海这样一座大都市,还会有这样简陋的校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学校发展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机,马桥镇以“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理念为出发点,提出让外地学生和本地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从私人手中接过办学权,完成了学校的转制。新成立的民办马桥小学,政府不仅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还设立了少数民族成长基金、少数民族奖学金,非常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在马桥得到了更多“家”的温暖。

自那以后,学校经历迁址,办学条件逐步改善。2016年时,学校有吴会和旗忠两个校区,校舍因设施陈旧被检测为危房,情况比较紧急。闵行区教育局和马桥镇政府得知后,积极协调各方面,很快就促使两校区得以合并,迁入了位于富杰路30号新校舍,让师生更加安心地上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学校生源以随迁子女为主,目前在校学生14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就有100多人,包括侗族、苗族、回族、土家族等十多个民族,来自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说实话,在上海类似我们这样专门的随迁子女学校其实数量不多。马桥的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多,这样一所学校可以说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这一人群子女的就学需求。

马桥,我的“第二故乡”

外来人员来到上海这样一座大都市,既充满好奇,又有一种陌生感,大人和小孩都会感觉融入比较难。不少孩子因此变得没那么自信阳光了,少数民族孩子在这方面尤其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办马桥小学非常注重学生自信心的教育培养。一方面,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贯彻德育理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

我们从课堂教育入手,宣扬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体理念。成立之初,学校就组织我们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上海乡土历史教材——马桥》,让学生了解马桥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建立起对本地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还组织学生小队参与社区公益服务,与本地社群互动,增进理解、促进融合,真正融入马桥,把马桥当作“第二故乡”。

在实践中,学校还不断改进、完善做法。比如,新生入学前班主任会逐一开展家访,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尊重每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比如,为回族学生单独配餐,安排新生和高年级学生结对,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享受最美好的青春。

以文艺为名,向快乐出发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可能不自信、不善表达,让他们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去学着“表达”,展现自我,就成了我们马桥小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开始,从熟人开始,面对讲台下的老师和同学,在班级里大声诵读,提升自信心,锻炼表达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佳乐是一位来自贵州的侗族孩子,今年四年级,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典型。原本小姑娘是一个性格胆小内向的孩子,在人前表现得比较拘谨。后来加入了啦啦操社团,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从初上台时紧张到忘记动作再到轻松自如,经历一次次登台表演的锤炼后,罗佳乐舞台经验逐渐丰富,人也变得比从前阳光自信。如今,她已经能够自信从容地展现自己,2023年她和队友从学校舞台走上了全国比赛舞台,参加全国啦啦操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开展以“文艺”为形式的快乐日活动,探索融体验情感、启迪智慧、丰富生活、开发艺术潜能于一体的特色教育活动,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这也逐步成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学校也很重视社团建设,每个老师都会带领社团在儿童节等重要节日举办文艺汇演,邀请家长担任评委,把社团活动的优异成果在全校师生和家长面前进行展示,不断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

在马桥延续民族“宝藏”

自从加入马桥少数民族联合会,亲身参与马桥民族工作,这些年我能够时刻感受到马桥社会各界对于民族工作、学校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桥镇团委、闵行本土企业蜂花、强生公司经常在节日来学校慰问,九三学社时常来校指导学校合唱团排练,马桥民族联会长亲自“上阵”开展抖空竹教学……多年来,二十余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始终支持着学校发展,从社团建设、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给予助力,为孩子们共同撑起一片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来自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那是一个民族融合程度比较高的地方,说不清是汉族同胞对我们影响多一些,还是我们对他们的影响多一些,在服装、饮食方面基本看不出差异,一些民族特色的东西一度渐渐随着时间而流逝。这几年,我高兴地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又复活了。随着旅游业繁荣,富有特色的民族服饰被更多人穿上身,民族饮食文化也为更多人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马桥,我们作为少数民族虽然生活在异乡,远离本民族聚居地,缺少接触自身民族特色文化的条件。但有了马桥民族联的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趣味运动会上再次感受到了民族文化。

运动会上,我们的学生穿上民族服饰,对自己民族独特性有切身了解,懂得了民族服饰上每个花纹,每个色彩代表的含义,明白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而且,收获运动快乐的同时,对平日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了更多了解,彼此更加熟悉,也更加融入马桥的生活学习氛围,成为一名真正的马桥“土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供稿:马腾平

编辑:赵若楠

初审:陈怡婷

复审:林心怡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