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电视台不知道什么原因,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凑了一整套茅台的假酒,然后在网上买了一整套包装,拿去茅台公司自己的打假办公室去鉴定。

经过两个鉴定员的鉴定,给出的结论是这个酒是真的。

这个结果一出来,引起一片嘲笑之声,鉴定员都分不清假酒,茅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只剩下品牌的力量了,跟产品无关。

于是随后茅台公司又派出专员进行二次鉴定,经过这次鉴定,认定了这次酒是假酒,上一次是鉴定员的问题,不够认真。

以我的浅见,记者还是放水了,第二次专家组来鉴定的时候,就应该弄一半假酒一半真酒,考验一下专家。

如果是这样的,十有八九专家还要翻车。

已经公开了全是假酒,鉴定员鉴定为真的消息,茅台公司派六名专家去进行二次鉴定,这件事情怎么看技术难度都不高。

别说是六个专家了,只要不缺心眼,这事都搞得定。

在日常饭局当中,我们经常能够见识到酒国前辈对酒的讨论,什么粮食酒不上头,茅台的味道确实独一家之类的言论。

现在看来,十有八九,都是价格导致的心理作用。

在几十年前,关于可乐有一场著名的实验,一些人号称自己能品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区别,科学家把这些有信心的可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品尝没有标记的可乐,测试的结果正确率恰好接近百分之五十。

也就是说,跟瞎猜是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官方鉴定员尚且鉴定不出区别,你非要说你能鉴定出,那么毫不客气的说,你的自信,确实多了一些。

了解股票的人大概都应该听过一个梗,茅台市值在全盛时期,波音的市值相当于0.3个茅台。

一个企业能做到这么大规模,肯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然而比较玄乎的问题是,在生活当中,别说是茅台了,喝白酒的人也见不了几个。

不论是去城市核心区域的商场,还是在路边的大排档,到了这个季节,就算有人喝酒,商场里的人最多是一杯红酒,路边的更多的是啤酒。

而在年轻人当中,喝酒的群体也在越来越小。

当然不仅仅是喝酒,以前随地可见的抽烟的人,现在在公开场合也在越来越少。

这里面的原因有几点,一方面,不用说茅台,一瓶差不多的白酒,也要200块钱左右,价格上偏贵;

另一方面,白酒度数太高,除了少部分从事营销业务的女性,绝大部分群体是不会喝的。

第三,现在大家对自己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不论是喝酒还是抽烟,对身体都一点点好处的没有。经过了过去几年,大家对身体健康,明显更关注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自己公司鉴定员都分不清真假的产品,到底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么大的出货量,到底是人喝了,还是放在酒窖等升值呢?

出现了这个问题,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两个鉴定员,而对鉴定员的处罚呢?是罚酒三杯吗?恐怕他们也没有办法处罚,十有八九,是真的分不清真假。

当一个食品,或者叫饮品,完全失去其口味独特性的时候,这个产品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在专家分辨的时候,是到底通过什么来区分的?是专家的经验,还是通过仪器来分的?

真或者假的关键参数是什么?

还是说,专家的舌头跟常人不一样,更灵活,更敏感,通过望闻问切,就可以判断出贵公司酒的真假。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不得不说,任何传统到了最高境界都是道理相同的,就像中医一样,从感冒治到癌症,从不孕不育治到肾虚肾亏,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赶紧送去ICU抢救。

其中的玄学,确实不能不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