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黄梅县五祖镇新建新式住宅,在对一处居民的自建房进行拆除施工时,挖出了一块红色的木头,久挖不动便将情况汇报给了县里博物馆。相关人员赶到现场后一看:坏了!遇到难题了。

五祖镇所处的位置依山傍水,自古就是营建墓穴的风水宝地。而在五祖镇早年间就曾经流传过一些故事,比如当地很多显而易见的大的土包,可能就是封土堆,堆下都是古人的坟墓。

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不断开展,乡镇的现代化也在不断推进。一个又一个封土堆被推平建房,人们也就逐渐将这些事淡忘了。

这一次挖出木头的地方是一个村民的自建房,这里曾经就是一个封土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那红色的木头看起来来历不寻常,很可能就是棺木。事不宜迟,博物馆接到通知后立刻组织了考古人员前往施工现场。

果不其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竖穴土坑墓。墓主人采用的是三重棺,一棺两椁,说明他的身份可能是一位大夫级别的。然而,随着棺椁的挖出,考古人员的眉头开始紧缩,面露阴云。

棺木里全是水,不知道这水究竟是施工导致的渗水,还是棺木原本的液体。如果是随着季节水位有升降,那棺木里的东西保存的希望就不大了。如果水位保持不变,那随葬品或者墓主人的尸骸极可能还有一些线索。

除此之外,这个棺椁的发现也让五祖镇之前的传说变为现实。

如果说封土堆下真的有墓葬,那这里可能不止一个墓,很可能是一个大的墓葬群。想到这,专家一拍大腿,坏了。新建住宅和考古在同时进行,如果底下真有墓葬群,很可能会因此遭到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墓葬所在的位置是刘岳社区,暂时将其命名为刘岳墓地。考古学者当务之急就是要将这个墓尽快发掘出来,以免出现意外。

早上八点开始清理,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将棺椁里的器物清理出来。这里一共出土了七十多件文物,多是一些碎掉的陶器,难以还原出完整的东西。从颜色和造型上推测,一部分陶豆是仿铜陶器,涂黑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也可能是当时时代的一种审美。

年代比专家们推测的汉代还要更早,是战国时期的墓葬。

在随葬品有不少造型精美的漆器。漆器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在古代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说明随葬它的人身份显赫。而现代的考古工作者想要还原漆器的样貌却并不容易。

他们需要先将漆器泡在容器里进行脱水,用容器里的液体将漆器里的水置换出来,改变它泡水的环境,然而再进行干燥。仅仅是这个过程,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所以,当我们去博物馆看到那些精美的花纹繁复的漆器时,也不要忘了这些物件背后,是我们的考古学者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

在这些漆器中有一个蟠螭纹的方形器物,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这是一件瑟的头部。瑟是乐器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琴瑟和鸣中的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流行于楚国贵族之间的一种乐器。

难道说墓主人是楚国贵族么?

刘岳1号墓还出土了一个底座,怀疑是存放镇墓兽的。高等级的人会用梅花鹿,低等级的一点会用麋鹿,但这只剩下底座了,墓主人到底用的什么鹿就不得而知了。但放置这个也符合楚人的葬俗。

很快,楚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凤鸟造型也在漆器中发现了蛛丝马迹。

清理还在继续,惊喜也还在继续。

青铜器的发现让考古人员眼前一亮。青铜器是时代进入文明的一种象征,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佐证。在棺椁中清理出了一个古代的青铜保温饭盒。上下两个圆形的碗具相扣严丝合缝,分开则可以当盛具,合上可以保存饭菜。

还有一个青铜器的水舀子,不过这不是单一出现的。专家们看见这个瓢形状的器具,首先想到的是古人的一种仪式,底下用圆盘接水,上面是瓢这类器物倒水,完成净手的目的。

很快,其他队员就在棺椁底部找到了圆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以为这些就已经够了,哪知接下来出土的七件越式青铜鼎令刘岳一号墓的发掘成为了史无前例的一次。

一个楚国的贵族却陪葬了最多的越国的礼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墓主人陪葬的2000多年前的合页,要比我们现在生产的合页更精美,质量似乎更上乘。上面繁复的花纹都彰显着墓主人不俗的财力。

随着一些杀伤力极强的箭镞以及使用过的三把宝剑。这三把宝剑上还镶刻了绿松石。通过对楚文化的研究,大家认为这可能是楚国的某位将军,曾经参与了楚越的战争。

他死后,为了彰显自己曾经的辉煌,所以买了越式鼎随葬,这样既不算僭越,又满足了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