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谈散文的构思、联想及语言

——钟山文学沙龙第35期散文《因你再读水城河》《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简评

◎王 华

本期沙龙有24篇文章,体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其中篇幅最多的还是散文,共有19篇。现重点结合《因你再读水城河》《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这两篇散文从散文的构思、联想、语言等方面简要谈一下读后的一些感受。

一、散文的构思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比如,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像滚雪球一样。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有了归宿。

从构思来看,《因你再读水城河》的构思要比《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构思得好,文章从一个点引出这个地方的一些变化,而且有历史文化的挖掘,思想也是逐渐升华的。而《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的构思比较混乱,读完也没有读懂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既没有看到人文关怀的东西,也没有看到传说的东西,抑或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似乎不够聚焦或者没有所谓的升华的东西,文章太平淡了些。

二、散文的联想

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通过联想,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储藏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

在这里,建议《因你再读水城河》和《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的作者或者各位沙龙成员都应该学习一下《荷城凤池书院》这篇散文的联想手法,诸如:“梦里,已然坐在凤池书院的蒲团上,聆听陈昌言先生的讲座,书院桂花弥漫,被风拂来,我不知这是天堂的书院?还是书院的天堂?”“但是他心中燃烧的亮光,兴修书院的善举,点燃了边远小城百姓心中蒙昧的圣火,他身体的羸弱,相反赢得了荷城百姓的拥戴,他的思想,穿越历史蛮荒的天空,以及飞鸟也难越的峰岭。”等等这些就是采用联想的写作方法深化思想认识的很好的例子。说到《荷城凤池书院》这篇散文,通过认真阅读,发现“环山无翳水无波”这首诗中的“山”字应该为“城”字,且本诗就是陈昌言写的,而不是云贵总督张广泗书写的。

三、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美在于锤炼。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这就要求,大家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另外,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

说到语言的凝练,我们来看《因你再读水城河》这篇文章的开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拖着行李箱,美滋滋地朝着小区外走。到了大门口,保安突然对我露出灿烂的笑容,问道:“出去旅游啦?”这样的语言感觉就不够凝练的。能否改为: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拖着行李箱,美滋滋地往外走着。到了小区大门口,保安突然笑着问道:“出去旅游啦?”还有像《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中:我爱六盘水这座玉舍森林公园,它是每一个六盘水人家的浓缩,是我们的福祉,是藏着玉魂的宝地,是仙境,更是我们存放心灵的一座“玉舍”。这样的语言表达是不凝练的,是冗长的,最好是一句话就能令人回味无穷那种最好。这里,大家也可以学习一下《荷城凤池书院》中的一些语言表达,建议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容。

此外,这两篇文章都存在一定的说教问题,作者站出来说教的内容较多,特别是《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中到处都在说教,喊口号的东西比较多,特别是最后一段,整段都是说教的内容,而缺乏思想的深华、语言的哲思这些东西,就有点像中学生作文那种了。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让人能够产生点哲思或是思想有所深华的地方的话,就没有新意,就会显得很文章平凡不能引发读者共鸣或者思索。还有《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标题建议改为:《森林之魂》或者《那个叫玉舍的森林公园》。

还有,诸如《因你再读水城河》中“我不禁老孔雀开屏了一回”这样的不通顺的句子还需认真打磨。诸如《因你再读水城河》中的“水城河自2014年生态治理工程正式启动”“近年来”以及《玉舍森林公园的玉魂》中“玉舍森林虽说是一片占地面积达924.47公顷的森林公园”这样的直白的表述有点类似于新闻写作了,建议增强文字的文学性表达。(2024年6月22日在钟山文学沙龙第35期活动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