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第二届中国红树林湿地教育CEPA国际研讨活动暨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湿地教育分论坛在深圳福田顺利举办。研讨活动是为更好助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活动由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福田区水务局、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红树林事务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承办。国内外湿地保护地及专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实践人员,以“共建、共聚、创想、创新——迁飞通道大湾区湿地教育发展之路”为主题,聚焦红树林湿地教育发展,共同探讨湿地保护与公众宣传的发展路径,提升自然教育能力。

中国林学会、深圳市规自局、福田区政府等单位领导为活动致辞;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深圳市福田区水务局等单位领导作主旨报告,分享湿地教育、国际交流、国际红树林中心等方面发展形势、观点案例,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深圳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与湿地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座活力创新之城。多年来,深圳一直积极走在探索包括红树林湿地在内的自然教育道路的前沿,其成果也辐射多地。因此,在深圳开展湿地教育国际交流工作,既是多年成果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外展示本地化、特色化湿地教育的良好契机。

为更好开展红树林科普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提升我国红树林湿地教育水平,活动开幕式上,福田区中小学生态文明红树林科普博士站正式揭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鼓励社会化参与湿地教育工作,表彰优秀的社会参与代表,体现社会力量之于湿地教育的意义,现场对长期支持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科普教育工作的爱心企业、优秀志愿者、专家学者、合作伙伴代表颁发“长长久久共建伙伴”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行业内长期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者授予“福田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专家”证书,汇聚智慧力量,对福田区红树林湿地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等议题提供支持指导,共同探索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由福田区水务局、教育局、科工信局、内伶仃福田保护区、红树林基金会(MCF)五方签订的“福田红树林科普项目合作备忘录”仪式,以支持福田区中小学走进红树林湿地,开展系统的教育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上充分展现了深圳在红树林湿地保护、科普教育道路上所秉持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断开拓的创新意识,积极推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所作出的努力。

随后,此次活动的国际交流工作坊也正式启动。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EAAF)是世界上最大的迁飞通道之一,途经22个国家,是超过210种、逾5000万只迁徙水鸟的家园,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大的迁飞通道之一。开展湿地教育是湿地保护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

湿地教育CEPA(CEPA:Communications,Capacity Building,Education,Participation and Awareness)是湿地公约中针对湿地宣传和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是全球各国参与湿地教育工作的通用语言。湿地公约将湿地教育CEPA作为实现湿地保护事业的重要工作策略。

在上午以“迁飞通道湿地教育研学案例经验分享于交流”为主题的工作坊环节,来自泰国、缅甸、韩国,以及港澳的多位行业专家,各自基于本土CEPA实践经验,围绕候鸟和湿地保护的教育工作,如何为湿地保护争取到更多的社区公众理解和支持,展开分享与讨论。为同在一片迁飞通道下,拥有不同湿地环境、场景、国家政策、社区背景和民众基础的东亚、东南亚各国代表,提供了一次难得而深度的交流、学习机会,更展现了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国际都市,以及国际红树林中心所在城市的开放视野与格局。

湿地教育的场域多元,中小学则是重要的开展场所之一。让更多青少年走进自然,学习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湿地教育长足发展的需求,而各地区也因湿地环境和条件的差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特点和体系。下午的工作坊就以“迁飞通道的学校经验”为核心,邀请了深圳、广州、香港等开展湿地教育的优秀学校教师代表,介绍分享大湾区各地的学校湿地教育经验。在座谈环节,大家围绕“如何有效促进跨区域湿地中小学研学课程”展开对谈,分析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的城市集群里,如何有效开展跨地域湿地研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存在的机遇和目前的挑战,以及各方如何共同推进学校在湿地教育领域的发展等内容。

为展现大湾区湿地教育实践成果,此次国际研讨活动还为来访嘉宾准备了香港和深圳的湿地教育实地考察机会,为远道而来的国内外嘉宾带来了独特的在地湿地教育体验。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