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下求职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目标前置的,先刷好学校,再兼顾好专业,然后毕业后再求一份好的工作。然后会把好学校和好工作等同。

其实不对的,这个逻辑出问题了,好点的工作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不是以前,有留学红利,留学生稀少,你回国就能被分配到稀缺岗位和资源。现在留学生比狗多,用人市场都在挑挑拣拣。不是超一线的名校,哪来什么名校红利等你。大家只能在其他方向额外在兼修。

为什么说,80%毕业求职的留学生,目标感都出错了?尤其是那些大厂和好的券商投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求职现在需要你本身有对应的实习经历!

很多学生把重心搞错了,觉得刷学历就可以一往无前,不是的,学历只堪堪过第一道简历关。你后面是否能被录用,是否能在笔试面试胜出,对应的实习经历和项目都很重要。尤其是商科的学生。

现在不只在卷学历,还在卷你实习和项目的契合度以及多寡。所以,现在很多学生本科大一就开始实习了,一年2段实习,毕业后少的也能最起码混2-6段实习起步。

还有些学生更卷,大厂的实习难去没关系,自己花钱找内推也要去,主打一个提前做背景提升。这种背景提升对申请英国的学校其实没多大作用。但对你毕业后就业会有辅助性帮助。特别是四大这种,以及一些好的互联网大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你以为只要刷学历就够了吗?不行的,学术和实践,一个不能少,人家对萌新的淘汰率比你想的还要高。而且现在越是名校的学生,实习的起手式就要高。尤其是那些想留英国去好点投行和券商的,比如你想去世界九大行求职,你实习基本也要这类起步才行。否则再好的学校,大概率也白瞎。

二、到底qs排名多少才会有大厂就业优势?

学历这个关卡,不同的大厂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需求,真的不是一个标准。

正常来说,QS前200的学校符合大厂就业的最低标准。低于前200的,一般面试关进不了。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你到了前200,就一定能过比如字节啊,网易啊,拼dd这种的企业。不一定,还涉及到岗位,涉及到同类竞争的人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学校方面会被继续压缩,比如学校你可能被压缩到qs前100,甚至前50,一些热门的,会压缩到各个主流留学地区限定的哪几所学校。比如国内清北复交,香港港三,英国g5,坡二,澳洲墨尔本和ANU这种的。他们会有更细致的细分。

尤其是一些算法岗,数据岗,AI类的,你可能英澳回来的都没太大作用,即使是名校,依旧不会有优先录取权,会被美国的留学生和国内顶尖的那几个学府的学生把位置抢占了。毕竟英澳在这个领域丧失了优势权。你学校出彩也没用,针对这类专业,市场更偏爱美国留子。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是明确的,不要无脑的去刷qs排名,不要单纯的觉得qs前200或是前100亦或是前50就有用的。你要根据具体岗位,具体企业去逆推,最起码逆推一个中位数出来才行。否则也是瞎努力,然后抱怨就业市场太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求职能力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有了学历,实习经历,学术和实践这种纸面上的材料都有了,你还要锻炼你的求职能力。

这个求职能力其实涵盖了前面所有的东西。比如笔试能力,面试能力,甚至准备简历以及修改cover letter等等。除了这些看的到的东西,还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毕竟面试这种东西,还存在资源整合能力,以你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关系,是否有你可以交换或调动的筹码。没有的话,你是否有足够的等量价值直接去买通这层关系。

都没有的话,你得靠自己,靠自己的话,你又要做好被市场挑选的准备。被挑选的过程,则非常考验你的心力,你要来回被试错,被抛弃,被一次次打击,你是否能坚持下去,你是否善于总结前面的得失,在下一次继续面试前表现更优?还是说,你觉得算了,今年太难了,继续留学读个二硕得了,用逃避的方式延缓问题,或直接就家里躺平了,等父母每个月打个万把块也能活的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了个结:你以为留学后,刷了个好学校,就是优雅的海归人士了。就业随你兴趣,很好选。都错了,不要说这几年行情不好,就是行情好那几年,你要去大厂依旧需要看学历之外的东西。尤其是当下,现在属于你个人资源大于你相关实习经历大于你学历。

而且,留学生回国,纯粹想着就业的思路本身就错了。留学生的家底其实普遍都不错。很多学生其实家里已经初步具备分配资源的资格了。自己还要苦哈哈地去就业做什么?很没必要。不具备分配资源能力的那帮人,才需要苦哈哈就业或创业去。

而你选择就业,你得快速朝着分配资源的那个职位去努力,而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瞎感动。你要改变你当下的圈层,你只能慢慢靠近分配蛋糕的人,而不是等着被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