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鲜食玉米成为营养健康消费新主食,有完全的必要、完全的基础和完全的条件。”

“鲜食玉米产业存在高产品种多、高端品种少,大小年明显,农民收入不稳定,销售中间环节多,农民效益低等问题。”

“更美味更有营养的鲜食玉米,能够引领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食物营养的潮流,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鲜食玉米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奔腾下存在哪些痛点难点,未来育种方向是什么,存在哪些发展路径?6月21-22日,2024中国种子大会东阳鲜食玉米种业展示会 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在浙江东阳举办。大会开展主旨报告会、产业发展报告会,探讨产业提质升级新路径,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中国种子大会东阳鲜食玉米种业展示会 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现场

01

以营养为导向

推动鲜食玉米主食化

“隐性饥饿”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指出,我国主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足,但食物供给和膳食结构不平衡不合理,膳食纤维微量元素普遍缺乏。

鲜食玉米中含有糖分、淀粉、蛋白质、油分等大量营养物质,以及叶酸、维生素E、玉米叶黄素、花青素等微量营养物质。“可以说,我国居民膳食中,鲜食玉米所含的营养物质普遍摄入不足。

目前,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达2500万亩,40年间增长500倍,堪称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农作物产业之一。作为城乡人群喜欢的新型食品,鲜食玉米蒸煮时间短,可以生食,且适应性广,农民的比较效益高,是营养强化的理想载体。

“要以营养导向推进鲜食玉米集约化现代化发展。”陈萌山建议,加大研发力度,统筹产量、质量和营养目标性状,选育更多营养元素多、食用口感好、外观品质优的鲜食玉米新品种。

推动鲜食玉米主食化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主食消费的农产品需要生产更加稳定,供应更加均衡,消费更加便捷,以及鲜食玉米生产亟需升级。”陈萌山说。

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 建议,组织农民成立鲜食玉米合作社,引导合作社进入流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建立紧密合作的鲜食玉米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联合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健康持续共同发展,并创制高端鲜食玉米品牌,推广营养强化高端鲜食玉米,促进全民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邓光联主持主旨报告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鲜食玉米学组组长汪黎明主持产业发展报告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种子协会鲜食玉米分会会长贾俊主 持产业发展报告会

0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培育突破性鲜食玉米品种

鲜食玉米产业充满活力。以甜玉米为例,其种植净效益可达普通玉米等作物的2-3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胡建广指出,目前产业存在优质营养型品种缺乏,产业增长与升级 方向不明确, 优质营养型品种创新及利用缺乏应用基础和技术支撑等问题。

背靠长三角地区,浙江省常年种植面积80多万亩,产量达85-95万吨,总产值超35亿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所长吕桂华指出,当前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主要面临玉米种质资源相对匮乏,缺乏优良农艺性状精准鉴定评价体系;自主选育的广适、易栽培的高品质水果型甜玉米品种缺乏;传统育种技术应用普遍,现代化育种技术落地转化进程缓慢等问题。

“鲜食玉米种源创新与遗传改良是未来发展重点之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郑洪建指出,要建立鲜食玉米种质精准鉴定技术,提升鲜食玉米高效智能育种技术,培育突破性鲜食玉米重大品种。

鲜食玉米商业价值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守护创新净土。

2018-2023年,我国发布的60例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玉米案例占比约三分之一。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 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处副研究员李晶介绍,案件涉及品种权新颖性、特异性、权属纠纷等。

“亲本品种侵权是近年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一个典型问题。”李晶提示,应及时将符合授权条 件的杂交品种及其亲本都进品种权保护,通过亲本授权品种主张权利有可能增加侵权证明 的难度。

此外,还要重视培育新品种繁殖材料的处置权,避免因丧失处置权无法获得品种权,或使已获得的品种权被宣告无效。注意品种权管理和维权关注进入保护、审定、登记环节的品种是否有与自己品种及近似或者相同的,是否属于自己品种的实质性派生品种,及时主张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处副研究员李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所长吕桂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长三角鲜食玉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郑洪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胡建广

03

提升生产效益

研发品种配套生产技术

浙江鲜食玉米生产多采用园艺栽培管理方法种植,精细化程度高。早熟优质品种刚上市时收购价可达7-8元/斤,以亩产2000斤计,每亩净利润往往能超过1万元。

“浙江省鲜食玉米育种能力较强,但产业化能力较弱,对产业链中后端研究不够,缺少南繁北制的优良科研基地和生产基地。”对此,吕桂华建议,政府牵头,联合省内龙头科企实体,建设浙江省鲜食玉米南繁种业平台及高标准省南繁科研基地,并落实优良杂交种子生产基地,立项支持种子生产、加工等技术研究。

针对鲜食玉米生产,郑洪建表示,要研发配套高产高活力种子生产技术和绿色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建立新品种高活力种子生产技术和种子安全贮藏技术规程,研究和应用高效植保、少人化机械作业技术和鲜穗机收关键装备,并优化、示范、推广“鲜食玉米+”高效茬口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种植效益。

鲜食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易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管理不当蛀穗率通常高达30%-40%以上。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研究员崔丽娜介绍,玉米病害主要包括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白斑病等,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可通过种植抗病和耐病的品种、合理喷施药剂、针对性防治、秸秆处理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一旦出现除草剂药害,要通过浇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喷施速效性叶面肥来促进植株生长,缓解药害。”针对除草剂药害的预防补救,崔丽娜表示,可以通过选用玉米田除草剂,选择适宜的施药时期进行预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副研究员崔丽娜

04

布局全产业链

打造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受传统消费习惯影响,作为主食消费的 农产品需要生产更加稳定,供应更加均衡,消费更加便捷。

胡建广指出,鲜食玉米精深加工新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引领性产品支持。陈萌山表示,生产布局与社会性消费之间需要匹配对接,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仍是鲜食玉米产业的两大痛点。要大力推动鲜食玉米轻加工,创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鲜食玉米品牌。

当前,我国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约500家左右,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占50家左右,产值约250亿元。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小松表示,食品加工产业正趋向营养健康、最少加工、可持续、清洁标签方向发展。

“落地到鲜食玉米上,则主要解决如何保留其‘鲜’的风味特性。”胡小松介绍,鲜食玉米目前主要的加工技术包括速冻、真空包装、罐装保藏、NFC玉米汁等。未来可参考市面上常见的鲜榨橙汁贩卖机等小型智能食品加工厂,集初加工、次加工于一体,蒸煮、鲜榨等功能相辅助,进行全自动、全智能贩卖。

“精深加工能够有效推动鲜食玉米产业降本增效,是万全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鲜食玉米协会会长张占兵介绍,万全区打造鲜食玉米的种植、资源利用、加工生产、产业链延伸的循环经济模式,鲜食玉米年加工量达6.8亿穗,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目前,万全区已成为集制种研发、有机种植、仓储加工和秸秆处理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鲜食玉米加工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小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鲜食玉米协会会长张占兵

作者丨陈迎 喻珺

图片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吴意琼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