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在台北因病逝世,张学良向自由走近了一大步;1988年,继承父愿的蒋经国逝世,张学良身上的政治阴影基本全部被消除,此时外界要求恢复张学良自由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政界人士甚至联名上书,要求立即解除对张学良的非法软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

面对群众的压力,李登辉无力抵抗,只好于1990年宣布恢复张学良的自由之身,至此,张学良长达54年的软禁生涯正式结束,而此时的张学良已有90岁的高龄。

1990年6月1日,恢复自由的张学良在张家宅院中举办了90岁寿宴,邀请了社会各界名流以及媒体记者朋友参加。

这是自西安事变54年来,张学良首次面对媒体现场发声,那一天,张学良自嘲地说道:“有人说虚度,我真是虚度了九十,对国家、社会、人民毫无建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在大张旗鼓举办寿宴的时候,远在美国的于凤至也收到了张学良寄来的请柬,虽是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但两人已有51年未见。

收到请柬后,于凤至很想亲自去看一看张学良,但此时她已经93岁,还有半身不遂,只能放弃远赴台北之事。

于凤至病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张学良的耳中,为了能见于凤至最后一面,张学良找到了李登辉,向他申请去美国散散心,顺便看看在美国的子女们,李登辉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张学良还是晚了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凤至

1991年3月17日,张学良带着现任妻子赵一荻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为了让社会各界“安心”,张学良在临行前特意声明不会在美国参与任何形式的政治活动,希望媒体不要干扰其宁静的生活。

张学良抵达美国后,第一时间赶去了于凤至的住处,准备看望这位歉疚一生的结发妻子,但迎接他的不是于凤至,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这对分别了51年的夫妻,最终还是没能见上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和于凤至

尽管张学良有言在先,到美国后不参加政治活动,也不接受采访,但许多同胞、旧部以及老乡等听说“少帅”自由了,还是忍不住前往拜谒,一些学术机构也对张学良“消失”的54年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对其进行专访,添加到其回忆录中。

不过当时张学良已经91岁了,早已没了年轻时候的那股冲劲,对很多红尘俗事也渐渐看淡,因此大多数前来拜谒的人都被他一一回绝,只接受了其中几位记者的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和子女们

实际上,当时不仅张学良的好友旧部以及媒体对张学良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我党对张学良的一切也格外重视,张学良恢复自由后,我党就想着找个合适的机会将这位爱国英雄迎回祖国大陆。

为了达成这一心愿,我党一边命人修缮了东北的大帅府和元帅陵,一边派遣了一名高级干部亲自飞往美国,与张学良当面交流,得到张学良同意后,再具体安排张学良回祖国大陆的各项工作,这名高级干部就是上将吕正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正操

在张学良身边工作,吕正操受到很好的爱国情操培养
吕正操的出身并不显赫,只是出生在东北辽宁省海城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而刚刚出生之时却又恰恰处于战火纷飞的战乱时代。不得不说,吕正操上将的童年是辛酸而又破碎的,有时为了躲避战火的肆虐与侵袭,母亲甚至会将他藏在柴火垛中。家庭的贫寒也没有能力支撑吕正操的学业发展,仅仅上了4年的小学,便因为家境贫寒,就此辍学。吕正操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人生中总是有很多机遇与巧合的,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不断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直到走上自己的宿命。吕正操在17岁之时,终于踏上了自己梦想的征程,当时正饱受战火洗礼的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东北军。在中国最艰苦的岁月里,吕正操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也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三省的压迫,流离失所的百姓不在少数,甚至自己的亲人邻居都在这场浩劫中活活饿死,目睹了这一切的吕正操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在上小学时,老师为他起了一个有艺术气息的名字叫做“正言”,但是吕正操自己把这个名字改成了“正操”,寓意就是时刻准备操练,等操练好了就有能力去打日本的侵略军。终有一日梦想成真,吕正操加入了东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