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我们整个教育过程。从小学开始,语文课文上就出现了不少古诗,每一首皆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耳熟能详的《草》想必大家依旧记忆尤深吧,小草的韧劲是那时候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极力想要学习的。

然而,不知道在哪一个瞬间,我们突然发现这首诗并不是完整的,它还有着后四句。

那么,为什么小学课本上要删去那后四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白居易的世界

这首诗的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白居易,他被称为“诗魔”,其创作的诗句皆通俗易懂。

据说他为了诗句能让所有人都读懂,不惜在创作完成后读给老妪听,修改到她也能听懂才作罢。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宦官世家,幼时经受战乱,随着家里人不断避难。但这并没有打消他奋发读书的劲头。自从得知有进士科之后,白居易便开始苦学,最终成功及第。

同后来官至宰相的元稹一同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来白居易罢官再考,依旧及第,再次被授予官职,凭借其才华不断升官。还得到了当时皇帝唐宪宗的青睐,任其为左拾遗。

白居易做官的目标本就是为百姓做事,体恤民间疾苦。当他得到皇帝赏识后,他便把这个目标放大,经常上书言事,还充分发挥自己才华,作了不少反讽现实的诗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料他的这一行为却引来皇帝不喜,唐宪宗是喜欢白居易的才华,但并不能容许他屡次上表批评。在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后,白居易立马上表让缉拿凶手。

这直接撞到了唐宪宗枪口,一个“越级行事”的由头下去就将他贬到了江州,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江州司马”。

这次贬谪改变了白居易的处事风格,他开始“独善其身”。

不过白居易依然尽心为百姓做实事,在做杭州刺史时,白居易下令修堤蓄积湖水,极大缓解了当地旱灾带来的危害。

在苏州任职时,他又下令开凿山塘河,便利了当地水陆交通等等,这些实绩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为民为国的好官。

晚年时期,白居易笃信佛教,有了“香山居士”这个号。在他去世后,唐宣宗还专门写诗悼念他,由此可见对其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受诗歌的创作

小学课本上的《草》实则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前四句,后面还有四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而诗名的开头两字“赋得”实则是科举考试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这首诗正是白居易在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

根据命题方式,再结合他自身的感受,最终作出了这首送别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这首诗作出后,白居易得到了主考官的一致推崇,原本大家觉得京城才子众多,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在此站稳脚跟,白居易也是如此。

但当他作出这首诗后,大家便觉得白居易必定能在京城拥有一席之地,果然,他顺利通过考试,一步步迈入官场。

而其所作诗歌也被人们广为传颂,就连平民百姓都对他推崇不已。

细读这首诗,后两句抒发出了白居易的感情,送别故人的惆怅,又表示来日方长,离别的人还能相见,意味深长,令人深思,可以说是点明主旨。

那么,既然后面的诗句才点明了主题,小学课本上为何要将其删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解《草》的由来

首先从理解方面来看,我们熟悉的前四句,一字一句皆是通俗易懂,清晰准确的表达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坚强不屈的韧劲。

这样的字句对于刚接触古诗文化的小学生来说,也并不繁琐。

学习古诗本就是要让学生们背诵、理解,体会文化内涵,简单的诗句更能让小学生们理解透彻,记忆也就更加深刻,这也是我们即使过去多年,依然能熟记当年诗句的缘由。

再看一下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前两句的意思是野草野花蔓延,直接将古道淹没,艳阳之下的草地尽头则是友人的前路。

后两句则直抒胸臆,再一次送别友人离开,那茂密的青草便代表了我此时的心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早已熟读不少古诗词的人来看,后四句意境远大,感情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但对于小学生来讲,后四句却并不容易理解,将野草同古道结合到一起,再表达感情,这进一步深刻的表达给小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理解不了自然无法轻易背诵,这违背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初衷。

其次从诗的完整性来看,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立意清晰的送别诗。

可白居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虽然是一首完整的诗作,但将其中诗句单独拎出来,却不会觉得突兀。

就拿前四句来看,单独将其拿出来便是一首描写小草韧劲的诗篇,即使没了后半部分也毫无割裂感,换个名字就是另一首诗。这便给教材编写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看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态度,前四句通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描写,生动表达出小草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正是小学生们需要学习的,对于他们之后的人生路很有裨益。

然而诗的后四句,则联合野草和古镇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与悲伤,整体基调偏向消极,对于心性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太早接触这样的“悲观情绪”,或许不是好事。

所以将其删去才是更好的做法。

于是,综合考量之下,专家们决定截取这首诗的前四句出来,并给它重新命名为《草》,将其放在了小学课本上,供学生们学习背诵。

不得不说专家们的这一做法完全合理,既没有放弃一首优秀的诗,也考虑到了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如此做法实在是双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就可看出,这首诗删除后四句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等学生们有了一定诗歌积累后,再次诵读这首诗的完整版,便能读出不同的韵味,也更能体会白居易当时创作这首诗的心境。

当然,并不是每首诗都能如此截取运用,那些上下句联结密切,情感抒发贯穿全篇的诗句则无法将其分开,只能因其难易程度放在不同阶段的语文课本上。

让学生们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古诗词,体会汉字的魅力,感受文化的活力,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