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嵇康说“萱草忘忧,合欢蠲愤”,所以,刘禹锡就将白居易比萱草,因为一见到他,就什么忧愁都忘了。

何人谙此景,远问白先生”,如果说柳宗元是他前半生的患难之交,那么白居易则是后半生的心灵知己。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白居易更是极其看重彼此的挚友情深,二人志趣相投,生死不渝。

刘禹锡与白居易有百余首唱和之作,因为懂得,所以理解,彼此都给予了对方许多的关怀以及心灵的慰藉。

下面分享白居易与刘禹锡的两首唱和之作,这首小诗因为新蝉第一声而起,一起来听听两位诗人的心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
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唐 白居易《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简译

第一声蝉鸣响起时,槐花将要落尽,大槐树上,只有两条枝干上还有少许花朵。

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它好像就是在催我老去般,今天我写信告诉你这个消息。

须发白得倒是很快,转眼就长了满头,可是,理想和壮志的实现却是如此的难。

只要没有过错,就值得畅饮庆祝,友人的劝慰,让我紧缩的眉头总算舒展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析:

大和元年(827年),白居易调回长安,出任秘书监,官至三品,第二年转任刑部侍郎,大和二年,刘禹锡也从洛阳回到长安,出任主客郎中。

这短时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京城同朝为官,有了更多的时间在一起,《闻新蝉赠刘二十八》即作于这年夏天,是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赠诗。

新蝉就是初夏的蝉鸣,宝历二年(826年)六月初三,白居易在苏州夜卧苏州官舍,听到入夏的第一声蝉鸣,写下思乡之作《六月三日鸣蝉》。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从此,夏天的第一声蝉鸣,就被称为新蝉,时光流传,宝历四年(828年),再次听到蝉鸣,白居易在京城。

仕宦飘零,多年辗转,彼时,白居易57岁,年尽六旬,时光荏苒,又是一年夏日新蝉第一声,想起了二年前苏州之夜的蝉鸣,不由得感慨万千。

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时光如水,年华易老,壮志未酬,白居易把他的感慨汇成一首小诗,赠给刘禹锡,希望好友能听懂自己的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唐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简译

其实,那蝉声还没有响起来的时候,我自己就已经感觉到流年匆匆了。

待到它的声音一入耳,我就觉得十分的凄凉,像断断续续的琴弦一般。

晴朗的早晨,它在沾露的树叶上鸣叫,傍晚的时候叫得急,是怕天晚。

白刑部您何必为此事咏叹,到时候这些蝉儿就悄然噤声,不复有余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赏析

与君同甲子。刘禹锡与白居易同龄,二人虽志趣相投,但诗风并不相同,白居易诗自然淳朴,刘禹锡偏向豪放。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也和刘禹锡的勇猛豪放的性格有关,他是就是那个越挫越勇的斗士。

所以,对新蝉第一声,他也有年华流逝的伤感之情,但他能很快地从悲伤中抽出身,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又何必为它们而徒增悲伤呢?况且,待到露冷霜寒的深秋,它们自然就噤声了。

《周礼》以秋官司寇掌刑狱,后世因称刑部长官为秋卿,彼时,白居易为刑部侍郎,所以,刘禹锡称其为秋卿。

人生过半,知交凋零,可与心语者少之又少,幸好还有彼此,白居易的忧伤,刘禹锡懂得,所以他给予他慰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白居易57岁因病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后余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洛阳履道里度过。

七年后,也就是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也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

刘禹锡不但来了洛阳,还与白居易比邻而居,人生暮年,知己相伴,该是多么幸运。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又是蝉鸣时节,可以一起年年闻此声,余生何求呢?

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对此,刘禹锡亦是极其满足,再也不必远问白先生……

参考文献

《新唐书 白居易传》

《新唐书 刘禹锡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