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云南大理带去了“风”,《狂飙》带火广东江门,到《繁花》里的上海黄河路成为热门打卡地,再到《我的阿勒泰》让大草原火爆出圈。

今年,“电影之城”成为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题。光影之间,从世界各地奔赴而来的影迷,不仅抢电影票、买文创、盖邮戳,更是在展映影院附近喝咖啡、邂逅影人,打卡不同的影视取景点。

在电影新场景的不断延伸下,电影节的“打开方式”越来越丰富。影视,不再局限于电视和影院;电影节,也不止电影。

当“电影之旅”成为“城市之旅”,在“文商旅”融合跑出加速度的经济时代,电影如何为城市消费带来更多新场景?如何用“科技”引擎助推城市文旅消费裂变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着白色行李箱走进上海影城的王同学,6月14日一早就从南京赶到上海。刚刚结束高考的她,为自己争取了3天观影之旅。谈起自己购买的《蓦然回首》《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以及4K版本的《恶棍》《点球成金》等影片,她如数家珍。

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数据显示,6月7日展映影片开票当天出票45万张,已超过去年电影节观影人次总数。在本届电影节观众中,有29%的影迷来自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地,而让他们奔赴的却不只是“电影”这一个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我已经来了四趟上海,每次都在不同的时间,我也去黄河路打卡了,《繁花》里最火的地方。”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分享道。

不只是上海。近年来,北京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越来越多的电影节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艺术、教育、商业、旅游等形式“以节促产,以节促城”,催生出全新业态及商业模式。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有近700个电影节在世界各地举行,依托这些盛大的光影世界,电影节正裂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电影节的带动下,戛纳已形成以商业展销吸引游客的商业模式。

相关数据显示,戛纳电影节每年吸引至少6万名电影界专业人士和20万名游客;电影节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达2亿欧元,间接经济价值达7亿欧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