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巡游天下的秦始皇,返回途中走到平原县黄河渡口时就病了,当行至沙丘时病情严重的秦始皇最终死在了那里。去世前,秦始皇给远在北方上郡监军的长公子扶苏留下了诏书,意在让他继承皇位。但是,诏书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了,诏书和玺符都落在了宦官赵高手中。于是,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三人合谋封锁皇帝去世的信息,暗中谋划,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秦始皇诏书,逼迫公子苏持和将军蒙恬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公子,在没有明确太子的情况下,按照世袭制长子扶苏是始皇帝的法定继承人,而且公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民所望也”,有才有德众望所归;辅佐公子苏扶的将军蒙恬,是将门之后,祖父蒙骜、其父蒙武都是大秦帝国的名将,其人更是久历沙场的老将,掌控三十万重兵屯居上郡。当时秦朝的精锐,还有五十余万远在万里之外的岭南,根本无法回到中原,蒙恬手中的三十万精锐,可以说是整个帝国内唯一的野战部队,如果想图谋大事,无人可拦也无人能挡。其弟蒙毅,位至上卿,深受始皇帝宠信,是秦始皇最核心的谋士和近臣,外出时与皇帝同坐一辆车,在宫中就天天侍奉在皇帝跟前。当时秦国朝廷当中,没有人敢与蒙氏兄弟争宠,可以说是地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公子扶苏在秦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将军蒙恬手中绝对的军权,再加上蒙毅在朝中的影响力,手中握有“双王炸”的扶苏和蒙氏兄弟,怎么仅凭胡亥赵高之流一封假的诏书就都自尽了呢?有人会说,秦国律法森严,秦始皇威信崇高,公子扶苏忠孝单纯,是主要原因。其实这只是说辞,不是主因。这种说法的前提条件是,这封诏书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皇帝的真实意图,面对一封漏洞百出的假诏书,而不能辨别识破并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这就是谋略和能力问题了。

尽得天时地利的扶苏与蒙氏兄弟,只有唯一的弱势,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秦始皇死于沙丘时,原本跟随皇帝出巡的蒙毅,在秦始皇生病后临时被派去向山川神灵祷告祈福,因此没有掌握皇帝去世并给公子苏扶留有诏书的信息。但是,这一弱势并非不可弥补,关键是要未雨绸缪,事先谋划。

随着大秦帝国的董事长嬴政年事渐高,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由于始皇帝对死亡的忌讳和对长生不老的执着,没人敢在明面上提出来,但是作为辅佐和追随长公子扶苏的蒙氏兄弟,就不得不在暗中分析筹谋了。既然成为了公子的亲信,就成了局中人,你不谋划别人就会谋划,后果就会是死无葬身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蒙氏兄弟谋划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对当时朝中的局势,有清晰的分析和判断:大秦没搞分封制,皇帝的二十几个公子,身份都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完全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唯独长公子扶苏,按照秦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世袭制,在正常情况下,扶苏是唯一的皇位法定继承人。对于这一点,蒙氏兄弟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同时还要将这种自信不断地灌输给尚且年轻的公子扶苏。当这种自信根深蒂固时,面对突然而至的伪诏书,才有底气去怀疑甄别。

对于公子扶苏被皇帝派往上郡监军事件,扶苏本人与蒙氏兄弟对此,也应有准确的判断和应对举措。扶苏被派出咸阳,是因为向皇帝进谏,劝皇帝要以仁义治天下,因而惹怒了始皇帝。从表面上看,是始皇帝对扶苏的处罚,但只要仔细琢磨,就不难发现皇帝的真实意图:一是将扶苏赶出京城,是防止性情耿直的他,再次议论和谏言朝政,从而出现大的失误,其实质上是让他远离是非之地,是一种变相的保护;二是让皇位的继承人与自己亲信的将军在一起共事,是为进一步加深两人的感情基础,为将来登上皇位搭建执政班子,培植未来坚定的保皇力量;三是让扶苏到军中前线任职,既是一种军旅的历练,更是为树立其在军中的威信,为将登基获取军队的坚定支持。秦始皇派长公子扶苏,前往上郡蒙恬军中做监军,饱含了君父对儿子的关爱和期许,如果此事理解为始皇帝对扶苏的冷遇或处罚,怎么会让他与亲信将军走在一起,统领帝国“全部”的精锐军团?如果扶苏与蒙恬看透了这一层,胡亥与赵高的拙劣“诏书”一触即破,怎么会见到诏书就准备自杀呢?

公元前210年,五十岁“高龄”的始皇帝,远离京城咸阳,再次开启了长达数个月的东巡之旅。对于没有确定太子的大秦帝国,充满了未知和变数。作为长公子的扶苏和嫡系大臣的蒙氏兄弟,怎么可以不有所筹谋?至少应该暗中密切关注皇帝的行程和日常情况。特别是蒙毅,在皇帝病重,自己离开了皇帝身边的时候,更应该暗中派出心腹之人,前往上郡军中报送信息。如果扶苏与蒙恬事先得到了皇帝病重的信息,再结合那封不合常理的假诏书,就不难识别真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再回过头来看看那封拙劣的“诏书”: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蒙恬将师数十年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

其中自相矛盾、逻辑不通的地方很多。

其一,“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宏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先后五次东巡,东至大海,是其一统天下后重大的政治行动,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天下民生风俗,震慑原六国的民众,让天下心悦诚服,即使心中有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寻找长生不老之仙药的私人目的,又怎么可能在正式的诏书中写上自己的私欲?

其二,“今扶苏与蒙恬将师数十年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战国以来,匈奴和东胡趁中原纷争不断,经常侵扰边境,对大秦帝国的后方造成了极大威胁。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游视察北部边境,为讨伐匈奴做准备。巡视回到咸阳,立即派大将蒙恬统兵三十万攻击匈奴,夺回河套以南、河套以北阴山一带的地区,攻取了高阙、陶山、北假等地,并在此设置了三十四个县,重新设置九原郡、新泰中郡,可谓战功卓著,怎么会是无尺寸之功?从时间上来算,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兵北上,至公元前210年,也不过六年的时间,公子扶苏到达上郡监军更是只有两年,何来十余年?事实上,北击匈奴,修建秦直道和长城,是秦始皇的重大决策,蒙恬只是执行者,否定蒙恬不就是在否定秦始皇自己吗?秦始皇怎么会赐予公子扶苏、蒙恬这样的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