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7】

(修订后此篇已放入迎春解读章节,补发此篇)

12.12 迎春

迎春是四春之一,南明皇帝中的弘光帝,所以书中安排是福王贾赦唯一的女儿。贾府中儿媳、女儿才是皇帝,所以迎春不住在自己家,却住在王夫人家这个皇家“正”支。从反面看,这些安排设计都有合理原因。迎春的懦弱、不理事、任由下人放肆,也完全符合福王系的弘光帝朱由崧的特征。

在73回,“绣春囊”之后,回目上便是“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绣桔说“那一个‘攒珠累丝金凤’竟不知那里去了”,“姑娘竟不问一声儿”。迎春的乳母不但赌博做头家,而且胆大妄为,竟然把迎春的“攒珠累丝金凤”私自拿去典了银子。迎春呢?“竟不问一声儿”,“只是脸软,怕人恼”。绣桔说“他是试准了姑娘的性格,所以才这样!”绣桔甚至当面说迎春:“姑娘怎么这样软弱!”

迎春乳母子媳王住儿媳妇更是无法无天,“也因素日迎春懦弱,他们都不放在心上”,竟跑到迎春卧室,跟绣桔、司棋大嚷大吵。“也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居然发邢夫人之私意,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说什么“没有钱只合我们奴才要”,说他们“白填了三十两”。迎春呢?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若有不闻之状”。迎春就是这样个人,这样的懦弱性格。

探春说:“如今那住儿媳妇和他婆婆仗着是妈妈,又瞅着二姐姐好性儿,如此这般私自拿了首饰去赌钱,而且又捏造假账妙算,威逼着还要去讨情,和这两个丫头在卧房里大嚷大叫,二姐姐竟不能辖治!”

迎春呢?笑道:“问我?我也没什么法子。……任凭你们处治,我总不知道。”

所以黛玉感叹:“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并提醒读者:“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

黛玉说的“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不就是弘光帝朱由崧吗?

清兵屠扬州后,五月初五,“上不视朝,以串戏无暇也”。五月初九,清兵渡江。五月初十,弘光下令“闭京师各城门”,“午后,唤集梨园子弟入大内演戏”!不做部署,不守京师。到晚上,干脆弃南京城,直接逃跑了。

黛玉说“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如何裁治”的话,更是挑明了:反面此人不是小姐,是个男人,在“虎狼屯于阶陛”时,“如何裁治”,黛玉说的都是反面的话。

迎春的回答:“正是”,并说“多少男人尚如此!”红楼作者写的,还是反面的话:“正是”,那个“末世”,多少男人尚如此!

在“虎狼屯于阶陛”时,黛玉说的“尚谈因果”是什么?迎春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在给读者看什么?

《太上感应篇》第一句: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表面看,黛玉说的“因果”,便是《太上感应篇》的祸福、善恶之报的因果。

太上:表面之义,指太上老君,至高无上的道教至尊。

“太上”本义就是至高无上,至尊之意,也指皇帝、天子。

福:祸福之“福”,迎春拿在手上以示读者,暗指“福王”之福。

所以,迎春专门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给读者看:太上、福,是福王、皇帝。给读者专门指出那个软弱、不理事的福王、弘光帝。

再看“攒珠累丝金凤”:

文中一再重复“累金凤”、“金丝凤”、“金凤”、“那凤”,这段文字一直在说这个“攒珠累丝金凤”,所以读者不要忘了目标。而且,这个“累金凤”出现在回目中,再看回目中对应的上联字,是什么?“绣春囊”!

“绣春囊”在前文花了一个章节专门解过,是大观园中藏“鱼”卧“龙”的重要线索,直接向读者指出了大鱼的“首尾”。并且由傻大姐在鱼“头”处拾得,再由邢夫人接力,专门拿到了鱼“尾”处的紫菱洲,迎春住处。让读者意识到“紫菱洲”的“菱”字,状如“菱角”,正是“鱼尾”形状,从而看出大观园中这个几百米长的大“鱼”,也就看到了大观园里隐藏的这个“鱼龙”。

“累金凤”跟“绣春囊”相对,可见其重要程度!读者不能轻易忽略过去,要仔细看到书中的各种提醒和重复强调。

“累金凤”也是覆“凤”射“龙”,指的是哪个“龙”?

看探春给读者的提醒:

探春笑道:“我才听见什么‘金凤’?”

“但不知‘金累丝凤’因何又夹在里头?”

----什么“金凤”?

----不知“金累丝凤”,因何“夹在里头”?

夹在“金凤”里头的,是什么?“累丝”!

什么“金凤”?“累丝”金凤!还是“累丝”!

那么,什么是“累丝”呢?“累丝”是一种制金工艺,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累丝。“累丝”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

下图便是用“累丝”工艺制作的“金凤”头饰,上嵌珠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图这是一个明代的“金累丝龙纹冕”,累丝工艺精巧,做工极其精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春为什么特意告诉读者“金累丝凤”?

----金勒死凤!

红楼作者常跟读者玩射覆,这里覆“凤”射“龙”,这个“龙”,这个皇帝,是被金国勒死的。

前文介绍弘光朝这段历史时,说过弘光帝是跟惠王朱常润、潞王朱常淓等人一起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的。这是现在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那么,当时的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呢?

《清世祖实录》:“壬戌,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欲加之罪,太明显了!如此低劣的手法,我们一眼便能看出的把戏,满清居然玩弄于庙堂之上!怪不得茗烟说满清是东北上一个“破庙”,妙玉说是“鬼脸青”,贾母说是“阎王庙”!

对“福王”,没有提及。也就是说,朱由崧很可能没有在菜市口一同被斩首。

对这么重要的历史人物的结局,《明史》作为官修史书,总该交代清楚吧?看《明史•列传•卷八》中的“诸王五”:

“丙午,执由崧至南京。九月甲寅,以归京师。”

完了。押“归京师”,就完了!

朱由崧作为南明的皇帝,做了满清的囚徒,最终是怎么死的?满清最清楚!却对自己杀人灭口的恶行,在史书中居然不记录,无耻啊!

但从南明,到民间,直到现代,一直有朱由崧是“弓弦勒毙”的说法。

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写道:“次年(1646)五月,朱由崧、朱常淓以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都在北京被杀。”至于朱由崧是被斩首的,还是勒死的,怎么死法,顾诚先生很聪明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终生从事南明史研究的历史学家钱海岳,其撰写的一百二十卷《南明史》,从崇祯十七年五月,纪至永历三十七年止,参阅了3400余种图书文献,弥补了《明史》与《清史稿》回避的诸多史实,在史学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钱海岳的《南明史》:“二年五月甲子(此弘光二年,1646年),清以弓弦勒令自尽,崩年四十。是日大风,凶问至南京,父老皆为流涕。……永历十一年四月,改上今谥曰简皇帝,庙号安宗。”

《红楼梦》中采用的,显然也是“勒死”之说。同样,不是孤证,在下文解读迎春的词曲时,能得到验证。

还有,“攒珠”,突出:朱!

(迎春未完,下文继续)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