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李彦慧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每个周六,“文化周报”向你汇总呈现最近一周国外文艺圈、出版界、书店业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们关注安东尼·福奇出版回忆录、青少年文学作品着迷“谋杀”题材、第77届托尼奖等内容。

01 安东尼·福奇回忆录出版,讲述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

当地时间6月18日,美国前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安东尼·福奇(Anthony S. Fauci)出版了自传《随时待命: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之旅》(On Call: A Doctor's Journey in Public Service),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时待命: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服务之旅》

福奇194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6年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68年加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担任NIAID的研究助理。16年后福奇出任该所所长,并于2022年卸任。福奇出任NIAID所长的38年间,服务了多任美国总统,致力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免疫学以及过敏性疾病的研究。

即使新冠疫情没有发生,福奇依然是过去五十年来美国医学界最重要、最杰出的人物之一。然而,正如福奇自己在书中所说,这场大流行使得他本人成为了“政治避雷针”——对一些人而言,他代表着希望,对另一些人而言,他则是邪恶的化身。

本月初,福奇在美国众议院接受关于新冠疫情大流行特别委员会的质询时,共和党人士玛乔丽·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坚持称呼他为“福奇先生”而非“福奇医生”,并称“那个人不配拥有医生执照,他的执照应该被撤销,他本人应该被关进监狱”。针对这样荒谬的指控,福奇在《随时待命》中表示,“安东尼·福奇首先是一名医生。”

福奇任NIAID所长期间,经历了两次大型的公共卫生危机——HIV和新冠疫情。两次危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涉及到感染、争分夺秒的治疗、公共宣传以及寻找疫苗。每一次,福奇本人都会遭受大量诽谤,先是激进的艾滋病活动家,然后是反疫苗者、反对戴口罩者以及一大批阴谋论者。在新冠疫情期间,福奇被妖魔化,他被认为欺骗了国会、资助了危险的实验室研究,并且要对无数不必要的死亡负责。福奇提到,此前他每个月会收到几封辱骂信,但在新冠疫情期间,他和他的家人遭到了大量电子邮件、短信和电话的骚扰。福奇对自己女儿们遭受的骚扰感到尤为愤怒,他表示“想猛烈抨击那些恐吓无辜年轻女性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

福奇表示,将回忆录命名为《随时待命》,是因为在他看来医学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他将自己的这一信念追溯到童年时期——福奇的父亲是一位药剂师,他总是慷慨地对待那些付不起药费的病人。福奇写道,后来,当他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被允许进入白宫并向总统、副总统以及白宫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时,他的一位导师提醒他“将每一次进入那扇门都视为这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因而要做好“做正确的事”的心理准备。

福奇以不关心政治闻名,无论是在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的政府中,他都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在比尔·克林顿政府期间,福奇推动创建了一个专门用于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的中心;在小布什政府期间则推动了为发展中国家艾滋病患者提供药物的项目。

在这本长达450页的回忆录中,福奇用了大约70页的篇幅讲述了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年,他坦率地描述了自己与特朗普的关系“很复杂”。起初,福奇发现特朗普比他预期的“更风度翩翩”。然而,他回忆了自己2020年2月与特朗普的一次通话,他提醒特朗普不要低估形势的严重性,但第二天,特朗普就在南卡罗纳州的一次集会上称新冠病毒是民主党的“新骗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2020年3月26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总统特朗普(左)和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出席新冠疫情工作组的新闻发布会。

福奇的麻烦并没有随着特朗普离开白宫而结束,相反,攻击他成为了极端共和党人对现任总统拜登以及民主党人“发动战争”的某种方式。在书中,福奇对自己出错的地方保持开放态度,他强调,虽然人们会将科学和“不变的真理”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新信息的过程”。人们想从医学、科学中寻求明确的答案,但随着对病毒理解的发展,科学家们提供的建议也不得不发生变化。

在本书的结尾,福奇也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安:“我们已经发现,完全捏造的事情成为了被一些人接受的‘事实’。如果这种‘真相危机’持续下去,未来大流行病的影响将会更严重。”

02 第77届托尼奖创造多个历史性时刻

当地时间6月16日,第77届托尼奖(Tony Award)颁奖典礼于美国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大卫·H·科赫剧院(The David H. Koch Theater)举行。讲述20世纪70年代一支崭露头角的摇滚乐队录制新专辑过程的话剧《立体声》(Stereophonic)斩获了包括最佳话剧、最佳话剧导演在内的5项大奖。《立体声》此前获得了13项提名,打破了历史上托尼奖话剧类提名纪录。

除《立体声》外,本届托尼奖还创造了多个历史时刻。今年10位最佳导演的提名中,有7位是女性导演。导演丹雅·泰莫(Danya Taymor)凭借《局外人》(The Outsiders)成为了第六位获得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导演的女性导演。演员卡拉·杨(Kara Young)则成为了第一位连续三年获得提名的黑人演员。今年她凭借在《普利的胜利》(Purlie Victorious)中的精湛表演获得了最佳话剧女配角奖。在接受采访时,杨表示自己延续了黑人女演员鲁比·迪(Ruby Dee)、黑人演员及导演奥西·戴维斯(Ossie Davis)的遗产(两位演员都曾出演过本剧),“63年前,他们的工作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这(托尼奖)是对在我之前的所有人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2024年6月16日,美国纽约,第77届托尼奖现场。

曾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饰演哈利·波特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当晚捧得了最佳音乐剧男配角奖,他与托尼奖最佳男主角得主乔纳森·格罗夫(Jonathan Groff)一起出演了《欢乐岁月》(Merrily We Roll Along)。格罗夫将自己成功的表演归功于《欢乐岁月》的导演玛丽亚·弗里德曼(Maria Friedman),后者也收获了今年最佳音乐剧导演的提名。“毫无疑问,一位女性导演在角色中发现了其中的人性与爱,专注于友谊与人际关系,而不是让角色变得愤世嫉俗。” 格罗夫说。

托尼奖1947年由美国戏剧协会设立,旨在表彰每年美国百老汇上演的最佳音乐剧和话剧,是美国戏剧领域的最高奖项。

03 为什么青少年读者着迷“谋杀”题材文学作品?

青少年文学(young adult literature,简称YA)是为12-18岁的青少年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涵盖了几乎所有门类,《饥饿游戏》《心跳漏一拍》等畅销书就属于青少年文学。

据《书商》(Bookseller)杂志报道,近年来,恐怖惊悚小说的销售额在2022-2023年间增长了54%,达到770万英镑,这也是有准确记录以来该类型小说销售额最高的一次。青少年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年轻的读者们似乎更“偏爱”以谋杀、惊悚情节为核心的作品。

这类青少年文学作品通常伴有悬疑色彩,阅读这样的作品就如同玩角色扮演类游戏,读者能有机会与主角一起拼凑线索,积极地参与到故事当中。当情节出现重大转折或真相大白时,跟随主角一起“破案”的读者常常能从中获得极高的成就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以游戏题材或高风险竞赛为特点的青少年文学作品数量激增。

此外,青少年读者还认为有惊悚情节的小说能够帮助自己“理顺混乱的大脑”。格洛丽亚·马克(Gloria Mark)在《注意力广度》(Attention Span)中揭示了她从2004年以来进行的一项调查的结果,她发现,人们集中精神观看屏幕的平均时长从2.5分钟下降到了47秒。曾出版过几本青少年读者惊悚小说的作家戴安娜·厄本(Diana Urban)近期在《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上的文章也指出,数字时代中的青少年注意力和集中力都有所下降,但阅读惊悚小说却能让他们摆脱注意力不集中的困境——一旦读者试图弄清真相,他们就会获得阅读的强大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格洛丽亚·马克《注意力广度》

厄本也认为,以谋杀、惊悚情节为核心的小说一方面给了青少年们探索人性阴暗面的途径。正如那些大受欢迎的、与真实犯罪相关的电视节目与播客,对受众而言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这些小说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故事中角色的经历探索与自己相关的事件,包括校园欺凌、亲友过世等等。例如,作家辛迪·R·X(Cindy·R·X)在作品《完美小怪兽》(Perfect Little Monsters)中讲述了高中校园内的一起谋杀,并反思了校园欺凌。在厄本看来,这样的书为青少年读者们提供了一种处理沉重话题的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复仇的欲望。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18/books/review/on-call-anthony-fauci.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14/us/politics/fauci-trump-book-covid.html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4/06/24/on-call-a-doctors-journey-in-public-service-anthony-fauci-book-review

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childrens/childrens-authors/article/95257-why-ya-readers-love-murder.html

https://www.forbes.com/sites/jerylbrunner/2024/06/19/this-years-tony-awards-celebrated-women-in-an-epic-and-historic-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