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无数西方商品、思想等传入中国。其中,便包括摄影。

此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摄影技术和拍摄内容也随之变化。尤其在日本侵略中国,国内政治、社会极度动荡,人民也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摄影从原本无关政治、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开始向纪实摄影转变,摄影人开始逐渐发挥摄影的武器功能。

1936年,沙飞首次提出了摄影是“武器”的想法,次年,他正式提出了“摄影武器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摄影要直接参与社会现实,这比用文字宣传国难更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6年,年仅14岁的沙飞从无线电学校毕业后便参军入伍,进入北伐军当起了电台报务员。

1932年初,在广东汕头电台当特级报务员的沙飞工作稳定,收入高。于是,喜欢读书的他,在业余时间购买并阅读了鲁迅的所有作品。鲁迅的革命思想和战斗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沙飞。

那么,作为军人的沙飞是如何与摄影结缘的呢?

沙飞是在新婚与妻子旅行时,购入了一台照相机,拿到照相机后,他深深地陷入了拍摄的魅力中。现实生活中的人力车夫、流落街头的灾民、四处乞讨的乞丐、被生活压垮身体的工人,这些人都留在了沙飞的镜头里。

1935年6月,沙飞加入了黑白摄影,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并坚定了以摄影为终事业的决心。

1936年6月,沙飞前往广东南澳岛记录下了日本浪人在这里为非作歹的行径,并寄给各杂志、报刊发表。沙飞由此迈出了拍摄苦难中国的第一步。同年9月,沙飞来到上海,正式走上了摄影记者的职业生涯。此后,中国现代史上一幕幕重要的瞬间都被沙飞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来上海,沙飞的摄影工作并不顺利。于是,他先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西画系,期间,他与一批思想进步的木刻青年往来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木刻青年同鲁迅多有往来,因为鲁迅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

1936年10月8日,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沙飞负责这次展览的组织和拍摄工作。

这一天中午,身患重病的鲁迅突然出现在展厅,周围的人立即围绕他聚在了一起。沙飞当即拿起相机从不同角度记录下了这一画面。

沙飞将冲洗出来的照片先后寄给了鲁迅和在场的木刻家等人,这组照片被评价为“是鲁迅先生一生最传神的照片”,沙飞也因此一举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天后,当沙飞仍然沉浸在拍摄了鲁迅的兴奋中时,他却在19日一大早接到了鲁迅去世的电话通知。这让他感到当头一棒。

过了一会儿,反应过来的沙飞立即背上相机直奔鲁迅的住处而去。当他看到一动不动躺在床上的鲁迅先生后,忍不住掉下泪来。随后,他站在鲁迅的遗体前深深地鞠了三躬,然后轻轻地打开了相机,拍摄下了鲁迅先生。沙飞在整个拍摄过程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鲁迅先生的英灵。

鲁迅先生葬礼的整个过程,都被沙飞记录了下来。经过整理后,他将这些照片投寄到了各大报刊。照片一经发表,立即在文学界、美术界、摄影界、新闻界引起了轰动,与此同时,沙飞这个名字也被更多人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因为鲁迅先生特殊敏感的身份,参与或开展与他有关的活动也给沙飞带来了麻烦。上海美专勒令其退学。就这样,沙飞走出了校园,开始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寻找现实素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沙飞也正式开始了自己战地纪实摄影的工作生涯。沙飞指出:当前,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仍然是文盲,但通过一张张战场上生动真实的照片,即使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会为他们的战斗精神所感动。

1937年9月,沙飞来到了太原,并加入了全民通讯社,成为该社的一名摄影记者。9月底,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太原,时任八路军总参谋部参谋处长的彭雪枫提出配备随军记者。

不久,沙飞便来到了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加入了八路军。在河北涞源,拍摄了《战斗在古长城》这一著名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期,他的摄影才能和革命热情得到了聂荣臻的高度赏识。1938年4月,沙飞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专职新闻摄影。

期间,在聂荣臻的支持下,沙飞领导筹办了第一次摄影展。他将自己拍摄的有关晋察冀边区的作品整理出来。

1939年初,摄影展正式开始,吸引了八路军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大家争相观看。照片中更加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得大家深受震撼。这次摄影展实际上发挥了政治教育和宣传的重要作用。

摄影展结束后,聂荣臻还将这些照片安排送去了延安、重庆,毛主席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

1939年,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成立了新闻摄影科,沙飞被任命为科长。此后,他一边继续拍摄前线照片,一边培养战地摄影人才,留下了越来越多的解放区军民英勇抗战的影像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于第一次办摄影展带来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沙飞又提出了创办画报的建议。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成立,沙飞出任画报社主任。同年6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主持晋察冀画报工作期间,沙飞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度累得吐了血也不肯停歇。1942年7月1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正式出版,收录的150幅新闻照片中,其中有82幅是沙飞的。

该画报一经发行,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它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的斗志,同时也为争取国际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常年跟血腥的战场环境打交道,而且还要用镜头记录下来,这些画面给沙飞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后来被诊断出患上了精神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因病情严重,沙飞被送入石家庄的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精神尚不稳定的沙飞突然得知给自己看病的医生津泽胜是个日本人后,立即受到刺激。同时,他脑海中又出现了战场上的血腥场面。

于是,失去理智的沙飞当即开枪打死了津泽胜。

津泽胜是最早参加日本反战同盟的成员之一,在白求恩医院工作期间,他总是耐心询问病人的情况,认真检查身体,并给出治疗方案。除了看病外,他还认真教授医学生,面对他们犯错,津泽胜也不生气,总是耐心地教他们该如何做。他的医术和医德深受大家称赞。

一个是民族抗日英雄,一个是国际反战人士,这起案件发生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国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沙飞在事发后便被逮捕关押了起来,原本考虑到他在战争期间立下了不朽功勋,加之他身患精神疾病,组织是打算从轻判决的。

然而,随着这名医生国际反战人士身份的曝光,和海内外舆论的关注,有关部门在重新慎重考虑后,最终作出了判处沙飞死刑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自经手了这起案件,他询问工作人员说:“沙飞的精神状态如何?正常吗?”

由于沙飞的病情是间歇性发作,正常时跟常人没有任何区别。因此,调查人员在发现他没有任何问题后,便向聂荣臻汇报了调查结果:“沙飞刚在医院做了检查,神经健全。”

于是,聂荣臻哭着作出了“挥泪斩马谡”的决定,并提出要“厚葬沙飞。”

当聂荣臻下达处决命令时,既悲痛又无奈。下达命令后,他又含泪叮嘱工作人员说:“行刑前,你们记得要给他做一顿好吃的,让他吃饱、吃好。”

1950年3月,沙飞被枪决,终年38岁。沙飞的去世成为了家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沙飞的亲属就这起案件多次提出申诉,要求重审,这一要求获得了通过。经过几年时间的调查,北京军区军事法院于1986年5月作出了撤销沙飞处决的判决,指出他是在身患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行为不能自控。

沙飞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格言:

“假如我不认真地拍摄,一定终身遗憾,也有负于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飞是新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虽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摄影作品和战斗精神与他的名字一起,永远镌刻在中国新闻摄影的史册上,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环球人物2023年24期、中外文摘2018年11期、党史文苑2019年5期、 党史博览2011年9期、党史纵览2021年1期、中国摄影2016年7期 、视界观·上半月202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