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情绪不佳,甚至是走在崩溃边缘的时刻。

倘若受情绪所控,每日都活在消极和焦虑的情绪之中,无异于成为了情绪的奴隶。

很喜欢林语堂说过的一句话:

“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一定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一定是热爱生活、遇事不怒的,也是心平气和、行事不躁的,更是享受生活、无事不想的。

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也才能专注眼前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遇事不怒

毕达哥拉斯曾说过:

“气愤始于愚蠢,终于懊悔。”

人在气头上的时候,常常是情绪战胜理智,行为不受控制。

以至于说话为图口舌之快,做事为解心头之闷。

却不曾想,生气时的自己,一时冲动所做的行为最为愚蠢;冷静后的自己,也一定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后悔。

曾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名为东吉的人,每当自己生气或与人发生争执时,他总会第一时间跑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到田边休息;

哪怕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他的房子和土地越来越大,可只要与人发生争执,生气的他仍会一如既往地绕着房子跑步;

多年后,看着拄着拐杖也要绕房子走完三圈的爷爷,他的孙子不禁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房子跑上三圈?”

他说:“年轻时的我,每当生气时就绕着房子跑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自己哪有时间和资格,去跟别人生气,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现在的我也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走上三圈,边走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气也消了。”

其实,一个人想要生气,那他每天都会有生不完的气。

那为何不把生气的时间,用来反思和成长自己,让怒气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陈丹青也说过:

“我几乎从来不生气,因为我认为没必要,有问题就去解决,不要让别人的错误影响自己。”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让人不快的小事,如果静心解决,就能快速解开彼此间的矛盾;

相反,如果意气用事,反而会把小事变成大事,甚至和身边亲近的人产生隔阂。

因此,唯有遇事冷静,才能善待他人;唯有善待他人,才能放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事不躁

《菜根谭》里讲: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人生本是一个缓慢又漫长的过程,为的就是让我们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

很多时候,人们越是急于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越难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处境。

要知道,步子迈得太大,难免会摔跤;做事太过心急,也难免会失败。

毕竟,困难是我们前行路上的阻碍,而着急则是我们给自己搬来的绊脚石。

伊索曾说过:

“想匆匆忙忙地去完成一件事以期达到加快速度的目的,结果总是要失败。”

的确,如果说机会靠能力取得,那么目标就靠态度实现。

一个人若事事心急、急功近利,简单的事情也会被轻易搞砸;

一个人若泰然自若、稳扎稳打,眼前的困难也不过小事一桩。

相比较自身能力的大小,稳定的情绪才是让我们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的关键。

正如《小窗幽记》中所说:

“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烦心事,我们应深思熟虑再行动,了解之后再决定,最后从容解决眼前事。

更应提醒自己,要在正事上认真,而不是在烦躁中与他人置气。

比起让情绪打乱自己的节奏,不慌张、不急躁才是遇事最正确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事不想

一个人在没事的时候,思绪总会如杂草一般生长,需要我们定期清理。

虽说那些好的想法,会助推我们向前;但对于那些不好的想法,如果任由其滋生和蔓延,我们最终也会被它们所压垮。

要知道,外界的人和事,于我们而言都是一个参考。

而真正影响我们生活的,往往是脑海中的想法和内心的焦虑。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

“人可以通过改变心态来改变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

无论是往日的恩怨,还是生活的苦楚,都会随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淡去。

就如人们常说的,生活不过是昨天和明天,如果一直记得昨天的痛苦,那我们永远也无法享受明天的快乐。

如此,与其沉溺在消极的想法当中,不如专注当下的每一天,对未来多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