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山西太原,一位就读于中北大学的学生因奶奶去世,向学校请假回家奔丧,“预计在家待五天”,班主任、教学科均同意申请,但学院老师李某某拒绝申请了,她称“最多三天”,因为学业紧张、马上要考试了。请假截图在网络流传后,网友纷纷指责学院老师没有人情味。

一时间舆论四起,关于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刚性的讨论甚嚣尘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图

虽然我很同情这位学生,失去亲人,本是人生中最悲痛之事,于情于理都应该送亲人最后一程,这是传统,也是和亲人作最后的告别。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必须履行的仪式。

所以奶奶去世,这个学生提出的5天假期,从人情的角度看,无疑是合乎情理的。

然而,我也很理解这位老师的做法,站在学校的立场,管理的规范化与教学秩序的维持同样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图

在许多教育机构中,确实存在着严格的请假制度,旨在确保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对于老师的回复“最多3天”,虽然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或许也是基于学校现行规章制度的无奈之举。

在没有特殊规定或先例的情况下,超出常规的请假申请往往需要更多的考量与协调。

那么,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呢?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虽然没有直接针对高校学生丧假的具体条款,但参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职工因直系亲属死亡可享受1至3天的丧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言之,即便是从法律角度来看,1到3天的丧假标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个人情感需求与社会运作效率之间的平衡考虑。

律师的解释,无疑为这一争议提供了一个冷静且理性的视角。

值得深思的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这个案例中,除了探讨制度与人情的冲突外,更应看到一个机会——即如何在维护教学秩序的同时,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教育机构不妨以此为契机,审视并完善现有的请假制度,比如设立特殊情况下的弹性处理机制,既确保教学不受影响,又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与实际支持。

此外,社会的讨论也应聚焦于如何构建更加包容与理解的社会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面对生命不可抗力的悲痛时刻,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周围环境的理解与支持。

这不仅是对个体情感的尊重,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通过公开讨论,提升公众对这类问题的认识,促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展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灵活性。

大学生请假事件虽小,却折射出了制度人性化与情感需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在追求效率与秩序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本质和对个体情感的深切关怀。

通过此次事件,希望能激发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制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深入思考,共同探索更加和谐、灵活且充满温情的教育管理模式。

你认为奶奶去世,请几天假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