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什么叫使馆车吗?懂吗?啊?懂什么叫外交豁免权吗?滚蛋!”

这句话打出来,就知道是余琦秘书长的事情。原本在她道歉之后,风波也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法制社会报跳了出来,一篇《停止网暴!余琦已经够惨,对待为国操劳一生58岁老人,请嘴上留情》又让她火了一遍。

该文的作者有点意思,开篇一句“在这起事件中,我们是否应该仅仅停留在指责和谩骂的层面,而忽略了她背后的付出和努力?”就让我感到莫名想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为此还读了多遍,却仍说不出怪在哪里。可能这就是笔力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接下来的正文,内容倒是比较清晰。

先介绍余琦的履历,每一个职位后面加上一些对“不容易”、“奉献”之类的描述。

然后截了一些网上和余琦有关的文章,说网友们上纲上线,太上头了。

最后就得出结论: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吸取教训,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少一些指责和谩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两个问题,首先,法制社会报发的这篇文章,不说洗不洗地吧,总觉的读起来感觉很诡异,不像他们那些编辑的水平能发的东西,至少没必要一直重复“我们”这个词吧,毕竟是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用在报道里,是否不太合适?

比如: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网络暴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她的遭遇,让我们不禁感到心痛和惋惜。”

“她的这种勇气和担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佩。”

这里我就要说一句了,余琦明明是犯错的一方,出来道歉也是因为已经被曝光身份了,跟她的勇气和担当有啥关系?这不莫名其妙的黑的就成白的了?反而是网友的错啦?普通人被她用官员身份欺负了,还不能骂她两句?

然后还有最后的结尾,“让我们珍惜这份缘分,用爱和宽容去温暖彼此的心灵吧!”

读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家媒体被哪个小学生给盗号了,反正网上能搜到,你们自己去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了,法制社会报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聊完,再看它的标题:对58岁的老人嘴下留情……

这特么,我就忍不住了,前段时间是哪个专家说要调标准,说70岁还是青年的?怎么到余琦这,58岁就已经是老人了?

灵活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直猥琐至极,鼓励继续上班的时候,70岁仍是年轻人。一到要承担责任的时候,58岁就是老人了,就要特殊照顾了,能要点脸吗?

一个高官,且明明是她欺负普通群众,犯错在先,被曝光就成了“一点点小失误你们就要网暴她”,然后大呼同情之语。可如果是普通人因为“失误”而遭遇不公时,你们会站出来为他发声吗?

为了洗,不惜双标,不惜一会儿70岁青年,一会儿58岁老人的颠三倒四,实在令人感到怪异、荒诞。

事实上,今天荒诞的还不止这一起事件。

中铁二局今天施工的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某路段基坑塌陷上了热搜,其实有点常识的从图片里都大致能猜到,那种程度的塌陷,要么就是在支护或者帷幕上偷工减料了,要么就是挖坏了既有的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接承认一下,实话实说,只要不是偷工减料,也没什么?毕竟大家大致猜的到一些,基本是施工方的责任没跑,否则早不爆晚不爆,偏偏你来施工的时候,它就爆了,这不把大家当傻子吗?

结果成都地铁回应内容中,半点不提自身问题,直接把所有责任推到成都自来水公司身上,说是他们的水管爆裂导致的塌陷。

于是又引发成都自来水公司也出来发通报反驳,说是成都地铁施工出问题,导致地基沉降,继而造成了他们300管道断裂漏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很搞笑,虽然后者已经删除了“反驳”,但对于看到了回应的人来说,这种谎言之后,自己打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诙谐讽刺感,已经删不掉了。作为官方回应,无论如何,双方之中必有一方是谎言。

从一些宏观的角度来说,基坑的塌陷可以重新做围檩、做支护,它只是一个基坑的问题。但是这种官方之间的推诿、扯皮所代表的范围更广,是性质问题。

谎言,是贪腐的基础,无论对任何官方而言,谎言的行为都绝对要不得。因为只要出现了第一次,那么你就很难真正的戒掉它。反而你需要记住它。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真话不用记住,但谎言不能忘记,你必须时时刻刻提心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