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天气,太反常了。

广东梅州因为持续的大暴雨严重内涝,整个市区十几万户人家停电,通讯中断。

广西桂林也因为持续强降雨和漓江水库泄洪,到处积水,交通中断,遭遇了98年以来最大的洪峰。

闽粤桂深受暴雨之害,东北都刮起了龙卷风,河南、山东却持续高温少雨,遭遇了五十年难得一遇的干旱。

从4月开始,河南持续高温,平均气温比往常高出1.8℃,降水量减少了七成,河南全省六成的土地因此干旱,三百万亩土地旱得没办法播种。

这一波极端天气的起因并不复杂——北方的冷气团没有持续南下,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则停留在南方,所以北方和南方都多雨,中部地区干旱。

随着季风登陆,主暴雨带大幅北移,南方的多雨,河南的干旱,都能得到缓解。

但暴雨的压力也随之转移到长三角,近日安徽徽州也爆发了洪水,网红古村西溪南不少建筑直接被洪水摧毁。

越来越频繁的洪水之下,“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在如今并不只是一句调侃。

01

看天吃饭的农作物,比人类更先感受到天气的变化,反应也更为剧烈。

作为中国“四大粮仓”之一,河南的粮食总产量近7年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供给了国内接近四分之一的大麦,还是玉米大豆的主产地之一。

而因为这轮干旱,河南有三百多万亩土地无法播种,夏播的进度大大放慢。

下雨的时候,河南农民甚至激动得跪倒在地。

不过,粮食作为填饱肚子的必需品,肯定会受到整体调控,价格不会有太大波动。

但其他农作物可不一定了。

从4月份开始,荔枝就几乎挂在了热搜上面,前段时间还有个热搜,叫#今年能吃到荔枝就不错了#。

为何?广东的荔枝,大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全国荔枝的最大产地,广东荔枝产量占到了全国的近六成,但从去年开始,广东荔枝就开始陷入“水深火热”。

我们来看看命途多舛的荔枝果树遭遇了什么——

去年冬天,广东的气温太高,罕见的暖冬让荔枝果树没办法休眠,也就没有积累养分进行花芽分化。

今年春天,广东的“倒春寒”气温又太低,影响了荔枝的生长发育,“冰火两重天”刚好和荔枝的生长周期相违背。

所以一直到3月,广东很多果园的荔枝还是只有叶子没开花,有的果园里的荔枝成花率还不到一成。

哪怕好不容易成花,4月这些荔枝树又经历了广东的持续强降雨和频繁强对流,又大受打击,雪上加霜。

因此,今年晚熟的荔枝产量都大幅度减少,桂味、糯米糍、仙进奉的产量估计只有去年的一两成,桂味荔枝在广东南部甚至基本绝收。在广西,桂味荔枝同样卖出了贵得吓人的天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朋友圈)

人可以冷了就多穿点,热了就开空调,但农作物却不能等待季节,扛过寒潮和暴晒之后再开花结果。

短期来看,这仅仅只是偶尔失去“荔枝自由”,但一旦这种情况蔓延,很多农作物适宜生长的产地会越来越少,再长远一点看,不少物种甚至可能会走向灭绝。

举个例子,未来的巧克力和咖啡,可能会逐渐变成“奢侈品”。

可可豆是巧克力的主要原料,而西非的科特迪瓦和加纳是最主要的可可生产国,但是近几年来西非频繁干旱、洪涝,极端天气导致可可树生长受阻,产量大幅下滑。

而这已经是可可豆连续第三年收成不佳。

今年的可可收获季去年10月就已经开始,但是产量还是不够,市场供应缺口也将从上一季的7.4万吨扩大到37.4万吨。

情况类似的还有咖啡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树上的咖啡豆 图源:图虫创意

全球最大的罗布斯塔咖啡豆生产国越南,近几年咖啡产量逐渐下降,全球罗布斯塔咖啡短缺将达到约270万袋(每袋60公斤),价格也飙升到了45年来的最高水平。

阿拉比卡咖啡豆也同样陷入产量短缺,这都是因为,全球变暖带来的冰雹、不均匀降雨、高温和干旱,导致产地水资源短缺,灌溉水缺乏,植物疾病风险变高,进而导致咖啡的产量和质量下滑。

咖啡豆短缺还有得解,但未来面临的可能是没有咖啡可喝。

雀巢的战略业务部全球负责人纳夫拉蒂尔认为,如果不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30年后,现在的这些咖啡种植地中会有一半不再适合生产咖啡。

如果在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平均提升2.5℃,那么,咖啡豆可能就会成为古董,在地球上消失。

就像动物物种灭绝一样,当环境不再适合这些植物生长,这些植物也会走到自己的终点。

2023年,曾被称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这个记录,可能今年又要被打破。

《经济学人》预测,今年的年平均气温将正式打破此前定下的阈值,平均气温将比工业革命前高出 1.5 摄氏度。

而根据IPCC科学报告,在升温1℃、1.5℃、2℃、4℃的情形下,十年一遇高温发生率变为原来的2.8倍、4.1倍、5.6倍和9.4倍。

如果升温达到1.5℃,那么十年里,就会有4年都是极端高温的天气。媒体的口中“XX年一遇”这种表述,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可能年年都会遇到。

去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面临去年的全球热浪,发出感慨——

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

今年,古特雷斯呼吁,全球需要采取紧急行动,避免我们走向“气候地狱”。

极端天气,正在成为影响我们每个人的议题。

02

尽管环境问题已经被无数人奔走呼喊,但是相比眼前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环境危机似乎还远得很。

真的是这样吗?

前段时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个《全球风险报告》,评估未来两年和十年内会对人类带来重大危机的风险事件。

在两年的尺度内,最重大的风险是网络信息安全,十大风险里基本都是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问题。

但是当视野放到十年这个尺度,人类面临的前十大风险中,前四名,都是环境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看起来很遥远,但想想十年前也不过是2014年,就会发现,十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在这十年间,我们已经经历了“厄尔尼诺”这个词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到现在,“厄尔尼诺”甚至已经开始变成不少人眼中“炒作的概念”。

但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并不因为人的意志而消退或者转移。

全球变暖带来的,可能是夏季的提前到来——

今年,广东在3月底就已经连续5天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比以往提前了一个月入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是难以扑灭的森林火灾——

去年,加拿大的野火季持续了超过5个月,烧毁了超过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毛伊岛野火导致至少99人死亡,去年贵州的山火,也持续了12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野火过后的毛伊岛

也可能是频发的降雨和洪水——

“非洲之角”去年10月开始的雨季,导致索马里至少96人丧生,约230万人受灾,430万人吃不上饭,处于极度饥饿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灾害的背后,是数以百计的人遇难,数以万计的人受灾。

如果说这种自然灾害还有一定偶发性,那么气候问题对于社会的影响其实比想象的更加严重,比如疾病,还有人类居所。

由于极端高温,现在不少国家爆发登革热,疟疾的感染率也在逐渐上升。

气候变化改变了病毒,一些病毒原本可能只属于热带,但是正在随着气候变化侵蚀中纬度的国家,原本冰封在冻土或者冰川里的病毒也可能因为冰川溶解被释放出来。

气候变化对社会更进一步的影响是房价。

有一个居住共识是,大多数人会喜欢住在沿海的城市,美国尤甚,阳光经济和沿海地区房价也随之迅猛发展。

然而研究发现,佛罗里达州的沿海地区,近几年房价正在逐渐下跌。

2012年以前,佛罗里达州受海平面上升影响风险高低并不影响房屋销量。2013年以后,低风险区的销量仍在上升,高风险区却已经开始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统计显示,美国的250万套沿海房产,已经因为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增加,在12年间贬值4.031亿美元。

随着海平面逐渐上升,沿海地区会遭受更多的突发洪水甚至是被淹没,维修甚至是重建的成本,是很多人难以承受的。

会遭受洪水的并不只有沿海地区,最近几年,遭受洪水侵袭的地区越来越多地往中部甚至北方移动。

比如去年的涿州洪水,就是因为原本干燥的华北平原,缺乏对于洪水灾害的预警,因为谁也想不到,河北居然会出现水灾,所以缺乏相应的预案,最终导致数亿元的财产损失。

但随着气候变化,这种“想不到”或许会成为常态。

近几年夏天,华北平原的最高气温都超过40℃,目前,陕西、山西和山东都已经有地区气温超过40度。不少媒体甚至炒作,说北方比南方的广东还热。

客观上看,南方正处于汛期,北方入夏早于南方,南方还是比北方更热,但原本气候凉爽的华北正在变得越来越热,是不争的事实。

而早在2018年就有研究发现,2070年至2100年中国华北平原气温将多次迈过35℃门槛,可能因为极端热浪不宜居住。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越来越多地方的气温将会不适宜人类居住。到世纪末,全球将会有35亿人流离失所,搬离故土。

而那些宜居的地区,将会变得越来越拥挤。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段《流浪地球》里的台词,已经被越来越多人当做人类未来的预言。

03

尾声

气候变化对人的影响大吗?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气候变化固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基础设施破坏,断水断电断通信,但每个人都认为,或许不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天气热不足为惧,反正可以在空调房吹空调;下暴雨不足为惧,反正可以待在家里不出门点外卖;农作物减产不足为惧,大不了不少吃或者不吃。

只要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落下,我们每个人都很安全。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眼看着世界正在走向气候地狱,我们也许不能挽大厦于将倾,但最起码不该视若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