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璟璟

近日,深圳地铁14号线锦龙站、四联站、六约北站、罗湖北站4座车站的部分闸机试行“常开模式”,乘客入闸无需等待闸门动作,即可快速通过。6月17日至9月15日高峰时段(7:00—9:00,17:00—19:00)福州地铁2号线“厚庭”站及5号线“浦上大道”站试点“闸门常开”。早在今年4月份,上海、杭州、合肥等多地地铁也开始试行 “闸门常开”模式。(央视)

地铁“闸门常开”,旨在解决一个很具体的痛点,那就是“早晚高峰被闸机堵、被闸机夹”。事实上,很多城市的地铁,其软硬件系统本身就内置了“闸门常开”功能。所以,这并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更多是“用不用”的问题。从日常的“常闭”模式,阶段性切换到“常开”模式,并不需要额外的技术升级成本。其所依凭的,是乘客们自觉、诚信的个体素养,以及地铁方现场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从大趋势看,近年来各地地铁普遍在想方设法提高闸机进出效率,比如说推出刷脸过闸等“无感通行”。但一个基本的道理是,计程、扣费方式的变化,并未改变以往“一闸一人”的通行方式。从最初的刷卡,到扫码、刷脸,其实并没明显地提高过闸速率,甚至由于网络延滞、系统卡阻等偶发因素,在局部场景下,闸机的通过速度反而是降低了的。在此语境下,要想继续挖潜提速,尝试“闸门常开”,是理所当然的思路。

相对于传统的“一闸一人”式通行方式“闸门常开”模式可以省去等待闭闸的时间,理论上将有效提高通行效率。一名乘客省下几秒钟的时间,考虑到每日早晚高峰的巨大人流量,整体所降低的“时间成本”,将会相当可观。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很多城市的地铁其实也是支持“连续刷卡过闸”的,只不过没有将之表述为“闸门常开”加以广而告之罢了,而是需要乘客自己去发现、去摸索。与之相较,近来多地明显加大了对这一“新模式”的宣传推广力度,这显然是为了让之惠及更多人。

按照规则设定,闸门常开模式下,乘客依然需要刷卡通行,如果没有刷卡或刷卡失败,闸门将立刻关闭,阻止通行。而深圳市地铁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闸门常开”成为常态,需要等试点结束后,根据车站客流情况、交易数据和设备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后决定……其潜台词不言自明,那就是如果对比往常交易数据出现明显异常,那“闸门常开”完全有可能“浅尝辄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像是真实场景下一场大型社会试验,其所遵循的逻辑至简至明:大家都守诚信,大家都会方便;搭便车、钻漏洞的人多了,所有人都会利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