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会歌颂爱情的美好,为此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对于爱情,想必许多人都有过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幻想,但是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其实不算特别多,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自保都成了问题,如何能够维持伉俪情深呢?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经历了一段热火朝天的发展时期。那个阶段,有许多仁人志士站了出来,带领大家伙儿的发展。同时,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让人十分感动。陈永贵就是其中之一,他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青春。这也是为什么陈永贵的遗孀宋玉林的葬礼能够让郭凤莲来致悼词,气氛凝重,现场人山人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陈永贵身为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每天的工作都很多。因为百废待兴,村里许多事都在等着陈永贵拿主意。

这时的陈永贵并不是单身汉,他是有结发妻子的,叫做李虎妮。二人男主外,女主内,陈永贵为了村子的发展忙前忙后,李虎妮就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只是到了1965年,李虎妮不幸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去世,陈永贵家里的大小事宜就没有人操持了。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也没人照料,陈永贵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还要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处理村里的事情,可以说是像个陀螺一样忙的团团转,甚至连李虎妮的去世,陈永贵都没有时间悲伤。

村里人看陈永贵实在是辛苦,于是就有热心人给他张罗着再娶个媳妇,照顾家里。陈永贵身边的同事也劝陈永贵能再找一个,这样才能工作家庭两不误。在征得陈永贵的同意之后,宋玉林就被介绍了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陈永贵其实并不同意这门亲事。这背后的原因并不是他看不上宋玉林。恰好相反,他觉得宋玉林是个非常不错的好姑娘,之所以陈永贵不愿意和她在一起,实在是因为宋玉林太小了,比他小了12岁。

12岁其实是个不小的差距了,都说三岁一代沟,12个年头都是一轮了。陈永贵想着自己还带着孩子,家里也不是条件多优越,不能耽误这么一个青春貌美的小姑娘,所以陈永贵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宋玉林的热情和真诚却打消了陈永贵的顾虑,她真挚的表示自己会将家里照顾的很好,并且愿意跟着陈永贵一起吃苦,完成上级交给他们的工作。说到这里,陈永贵也被宋玉林所感动了,两个人便顺理成章的结合到了一起。

两个人结婚之后,日子过得匆忙但充实,平淡但美好。因为夫妻两人感情很好,所以即便是粗茶淡饭也是很美妙的生活了。宋玉林对陈永贵的两个孩子视如己出,并不会因为是继母的身份就苛责对待他们。等后来,二人又孕育了新生命,宋玉林对孩子们也是如出一辙,不分亲疏远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这样的“后勤保障”,陈永贵更能够好好地投入到村子建设当中了。不管是带领农民们进行农业生产,还是制定村子发展的规章制度,陈永贵完成的都非常好。

逐渐的,陈永贵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他的官职也在水涨船高的往上升,甚至升迁到了北京首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宋玉林并没有想着自己也跟着去享福。她担心自己带着孩子跟着陈永贵去首都,会影响陈永贵的工作,也担心有心之人会拿这件事来做文章,所以索性带着孩子在老家生活。甚至在条件艰苦的时候,宋玉林还要带着孩子打零工来补贴家用。

不是没有人劝过宋玉林跟着陈永贵去北京发展,但是宋玉林认为自己在家生活也习惯了,为了不耽误陈永贵的工作,她还是在家比较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陈永贵更加专心的投入到工作去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永贵也年事已高,于是便递交了离职申请。在退休之后,陈永贵即可就将宋玉林和孩子们接了过来,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这样的生活也过了没几年,陈永贵就去世了,留下宋玉林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而在这期间,宋玉林也认识了好朋友郭凤莲,她们相互倾诉心事,成为了知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宋玉林口中,郭凤莲得知她一直都对故土保持着深深的思念之情,将来想落叶归根,回到故乡。而在宋玉林去世之前,她的这一心愿也终于达成了。她回到了山西老家,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郭凤莲一方面对老友心愿得偿而感到欣慰,但另一方面也因为老友的去世感到悲伤,她不远千里来到了山西,主持了宋玉林的葬礼。在葬礼上,郭凤莲为其悼念,发表了悼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有许多人都慕名来到了宋玉林的葬礼上,自发的悼念这位党员同志。她生前默默地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人们送来的花圈都摆满了两面的墙壁。足以见得众人对她的敬重。

这样一位优秀的党员、一位无私的母亲、操劳的妻子,能够受到众人的尊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虽然宋玉林生前行事作风非常的低调,但是她所做出的贡献却被许多人都看在眼里,在她去世的时候,这些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与不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仅是这部分人,直至今日,仍然有人在歌颂着宋玉林的种种感人事迹。当然,也不仅仅是宋玉林一人,有许多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革命志士也被人们永远的铭记着,即便他们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也始终活在人们的心中。并且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