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项羽在乌江被刘邦大军围困,看着眼前数不尽的汉军,他却毫不畏惧,对着仅剩的二十八个随从说:

“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死战了,我要为诸君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后,便向汉军发起了数次冲锋,斩杀了数名汉将以及数百名汉军士兵。之后,他逃到了乌江,乌江亭长劝项羽,大王回到江东可以东山再起,到时候再和刘邦争天下也不迟。但是一生自负狂傲的项羽不愿离去,认为自己带领这么多江东子弟出来争天下,如今只剩他一人或者回到江东,这让他感觉毫无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拒绝了,并且下马后再次向身后的追兵发起了冲杀,又杀死了数百名汉军士兵,周围人都被他杀神附体的气势吓的不敢上前。最后,项羽眼见大势已去,自己也身负数道伤口,他明白,自己的戎马一生要在此终结了,于是他拔出剑,选择了自刎,一代西楚霸王就此落幕。

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项羽逃到乌江之时,他其实是有机会走的,但是他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为由选择了拒绝,然而或许这并不是项羽拒绝撤退唯一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羽在垓下之战被汉军围困之时,选择抛弃了大部队,率领自己手下的八百精骑突围。如果项羽真的没有撤退的想法,就不会选择突围,率领自己的大军和刘邦正面放手一搏岂不是更加悲壮,更加具有英雄主义?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改变了撤回江东的想法,选择终结自己的一生呢?

屡遭背叛,心灰意冷

项羽在出兵之时,大大小小经历过数十场大战,手下兵力也达到了数十万人,可谓是灭秦之后最大的诸侯了,但是他的一生中屡遭手下背叛,刘邦手里好多高级将领和谋士都是由项羽手下投奔刘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韩信,韩信作为一代“兵仙”,起初投奔了项羽,但是项羽没有发现他的才能,并不重用他,甚至听取不进他的建议,这让胸怀大志的韩信直接转头投奔了刘邦。虽然刘邦起初的没有重用他,但是刘邦听取了萧何的建议,转而将他封为了大将军,最终在灭楚之战中立下了不世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信在投奔刘邦的时候,项羽的实力显然还强于刘邦,并且其实韩信要当大将军这个行为在当时看来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刘邦手下不乏征战多年的武将,突然一个凭空而降的人来当大将军,岂能服众?因此也不怪项羽没有重用韩信,只能说项羽的用人水平没有刘邦强。

其次是陈平,陈平起初投奔了魏王,后来才在项羽手下当谋士,之后被项羽一路封赏,又是赐爵又是封官,但是在因为丢失殷地后害怕被项羽处置,于是就偷偷逃跑了,转而投靠了刘邦。事实上,项羽待陈平并不薄,但是陈平却因为犯了事之后怕被项羽杀死而离开了项羽,实际上,这在古代是一种不忠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两位更是重量级,也是让项羽最寒心的两位大将。一位是九江王英布,他在项羽的手下屡立战功,项羽也将他封为了九江王,并且十分信任他。项羽在楚汉战争开始后,征召英布前往支援,但是英布屡屡称病托辞,几次下来让项羽十分生气,但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并没有攻打他。要知道,项羽作为一代战神对军纪十分严明,这要是换成别人,早就将他拿下了。之后,英布受到了刘邦手下的游说,接受了刘邦战争胜利后分割土地给他的要求,反叛了项羽,最后参与了攻打项羽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另一位是周殷,作为项羽手下的“骨鲠之臣”,被封为了项羽手下最高的军事统帅——大司马,最后在楚汉之争的后期也被刘邦诱降,成为了压倒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

诚然,项羽相比于刘邦,识人能力不如他,并且性格也极其自负,甚至刚愎自用。但是以上四位背叛他的手下,除了韩信之外项羽都待它们不薄。如此屡遭背叛,让项羽感到身边无人可用,心灰意冷。

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可以说楚汉之争已经在那一刻结束了,不管项羽撤不撤退,仅凭江东一隅,已经很难东山再起了。项羽征战这么多年,从一个大诸侯落魄到这步田地,他感到了深深的无力,就就回到了江东又如何,不过是当一个偏安一隅的小诸侯罢了,这对一生高傲的项羽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并且楚国贵族的血统让他无法向刘邦这个亭长出身的人低头,由此,既然大势已去,他已无力回天,或许在此兵败身死才是他这位西楚霸王最好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命归汉不归楚

在当时,人们往往称夺得天下的人为“真命天子”,意思是老天爷都在帮他,而项羽自然也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之所以兵败并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上天在帮助刘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中记载,项羽为了证明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老天爷不帮他,因此他对汉军的反复冲杀也有向证明自己的原因,他的手下对于项羽的能力十分服气,纷纷表示正如同项羽所说的那样。司马迁所写的《项羽之死》中写道,项羽在乌江说过: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由此可见项羽直到最后都不服刘邦,并认为“天命归汉不归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句话来形容项羽的能力再好不过,但是他作为诸侯,显然在用人和性格上是有缺陷的。但是,历史并不是只是胜利者一个人的故事,项羽这位西楚霸王,他的传奇一生依旧能够为后人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