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江门市的一位老汉,因为翻修自家老宅,竟意外地找出了一张抗日战争时期的借条,按照借条上的说法,国家应给他连本带利算下来高达3万亿,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诗伟老人

老人名叫梁诗伟,一天在自家老宅里发现了一张借条,上面的内容大致如下:今借到大井头村梁鸿文白米60斤,待胜利后由当地政府按每年一倍偿还。看到借条的老人愣住了,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才好,就拿着借条问好友应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张借条

于是好友出了个主意说可以将借条拿到政府看一下。于是拿着借条的老人来到了当地政府,政府当即就核实了借条的情况,因为在当时的年代,游击队写借条的事情是很常见的,把借条交给政府审核后就会有相应的补偿,因此,政府在推算过后,给了老人两万元的补偿。

于是拿着两万元的老人决定将家中的老宅翻修一下,没想到在自家老宅的房顶上意外发现一个破旧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竟然还有一张借条,而这张借条上的数目更加让人吃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诗伟老人

借条上的内容显示:“今借到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38斗70斤,大洋5000元,金条8支,每支1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二分”,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李兆培,时间是,民国30年。

这张借条距离现在已经有77年了,而这件事情被曝光后,有心的网友算了算,如果按现在的市值来算,连本带利一起,一共要偿还3万多亿。看到这些,我们不禁会想要问,这个老人家里以前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么有钱?他们家和抗日游击队有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张借条

这件事就要从老人的父亲说起了。

老人的父亲名叫梁鸿文,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曾在十几岁时被拐到美国做劳工,结果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后来在自己的打拼下发了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鸿文

上了年纪之后,他就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于是便不顾别人劝阻,毅然从美国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广东省江门市棠下镇大井头村。梁鸿文在当地买了许多房子和土地,并且还娶了好几房姨太太,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由于梁鸿文的前两个妻子去世得很早,便让他的三太太当了家,也就是借条中所说的鸿文三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鸿文三姐

梁诗伟的亲生母亲是家中的六姨太,他是在父亲梁鸿文80岁那年所生的,由于当地的习俗,所以在生下他后便送给了三姨太抚养,三姨太对他也是视如己出。在父亲去世后,家中的一切都由鸿文三姐掌管,包括家中的生意,梁诗伟的学习。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棠下镇经常受到侵略者的骚扰,大家对于侵略者都痛恨至极,都盼望着抗战部队早日将侵略者们赶走。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鸿文三姐是如何给予他们帮助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姓受到日寇侵扰

原来梁诗伟的二哥有一个女儿叫梁月娇,她是新鹤抗战游击队三中队的其中一员。一天晚上,梁月娇突然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战友,她对鸿文三姐说:“妈,我可不可以拿一些家中的粮食,我们好多同志已经两天没吃饭了。”

鸿文三姐一听二话不说,一边让厨房做了一些丰盛的饭菜,一边招呼着装了60斤的大米,让他们带走。和梁月娇一起的一个战友说游击队有规定,不能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我们要把这些粮食带走,就必须列下借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抗战游击队

由于他们来时匆忙,没带纸和笔,那张纸还是在梁诗伟作业本上撕的,也就是文章开头最先兑换的那张借条。在之后的几年中,年幼的梁诗伟经常见游击队的人来拉粮食,来了好几次,但因为年纪小,没有在意。

鸿文三姐每当得知抗战游击队有困难时,便冒着生命危险支援他们,借钱借物的支持他们。每当他们有需要时,鸿文三姐便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为抗战游击队提供了大量的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百姓帮助游击队

后来随着鸿文三姐去世,家道中落,一家人只好远离家乡,外出谋生,而梁诗伟也早已将这借条的事情忘记。直到2009年,梁诗伟在和一位热爱历史的朋友闲聊时,说起了这个话题,这才让他想起来当年借条的事情,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于是梁诗伟将第二张借条拿到政府想要讨要一个说法时,工作人员却对这个天价借条提出了疑问?第一张借条只有60斤米,而第二张借条上却有4000斤粮食,8根金条和5000银元?就算他们家有这样的财力,但那么多的粮食在那个敏感时期是如何运出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游击队运粮食

据梁诗伟老人的描述,那些粮食并不是一次借的,而是分了很多次,因为当时游击队的人员会时不时来到家里,好多次都是拉着粮食走的。

为了验明天价借条的真实性,工作人员还找到了鸿文三姐的女儿梁贤孝,已经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回忆说,她记得有八根金条和5000大洋的事情。这样说来,她说的数目和借条上的一致,这个借条的真实性已经有一半的可信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诗伟姐姐梁贤孝和梁诗伟老人

如果可以再找找有力的证人,就可以百分百地确定天价借条的真伪。而当时参加革命的梁月娇老人在八十年代去世,借条上的李兆培老先生也在九十年代就已去世,这让他们的调查顿时陷入了僵局。

于是他们分析了当时梁家的境况,以及借款人是否还存在证人知道当年的事情。于是在几经周折之下,找到了97岁的老人简惠仙,她在年轻时参加过革命,并且她的爱人和借条落款名字李兆培是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老人简惠仙

工作人员询问老人是否知道第三中队向鸿文三姐借粮借钱的事儿。老人听后不假思索地说:“我知道,游击队经常会找她家借钱,因为他们梁家还有一个孩子也在那个游击队,所以只要是能帮上忙的,她经常帮助他们。”

工作人员听后又问:“他们家能拿出来这么多东西么?”这也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梁家到底多有钱?老人听完笑了笑说:“当然了,他们家可是当地的首富”。一听此话,大家不禁明白了梁家的财力,更是了解了这张天价借条的真实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钱人住的房子

但大家又有新的疑问了?大家不明白的是借条上写的是胜利后由政府偿还,但胜利之后鸿文三姐为什么没有找政府呢?为什么会拖这么多年呢?

在询问起梁家这个问题时,梁家人颇为心酸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他们不兑换,而是在抗战胜利之后,梁家被判定为了地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那个身份是大家瞧不起的,是会被大家打倒谴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被判定为地主

鸿文三姐再三思考,最终没有去兑换。最后的鸿文三姐因为生活潦倒,撒手人寰,梁家也再也没有了当初的那种辉煌。

而梁家人都远走他乡,外出谋生。如果不是梁诗伟老人在和朋友聊天中想到此事,那么这两张借条便不会重见天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张借条

当这些借条重见天日时,鸿文三姐的女儿梁贤孝没有过多地说之前的事情,只是心酸的说了一句往事不堪回首。

对于这张天价借条,梁诗伟老人坚决要政府解决。梁诗伟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不会真的要那三万多亿,他们只是想让鸿文三姐当时付出的努力可以得到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诗伟老人

梁诗伟老人的姐姐梁贤孝深知自己年事已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离开人世,就委托这件事情交给儿子林炳权代办。

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梁贤孝的儿子很诚恳地说:“我们不会真的要那么多钱,要这么多钱我们也花不完,我们只要适当补偿就行,最重要的是想要为家人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贤孝和儿子林炳权

但这张天价借条如果适当给补偿,那这个数字也是很难界定的,如果完全按照三万亿是不可能的,但是完全不去管,象征性地给些补偿,可能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因为鸿文三姐一家毕竟那么全心全意的支持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所以这个事情到现在也没解决。

在这张借条上,大家都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见,有人认为应该还,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当初都说好了是借的,并打下了借条,不论过了多久,都应当信守诺言,并且这是对鸿文三姐支持革命事业的一种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多人在一起讨论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不该还那么多,因为时间也那么长了,当初也不是国家不给,只是有一部分原因梁家没将借条拿去政府,在时间长的情况下,这么多钱对国家也是种负担,应当少给。

其实我们从第一张借条,政府奖励了两万元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政府并不是不给的,只是目前没有合适的方法去定义这张天价的借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帮助游击队运送粮食

虽然现在还没有解决,但是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的。因为鸿文三姐在抗战时期不顾生命危险的支持抗日,这种精神我们也是不能够忘的。

对此,大家都如何看待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