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唢呐是个匠活!”而在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员梁梦婷看来,工匠精神既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更要有开放包容,不断创新的精神。

曾经,唢呐乐手是端坐在太师椅上,以嘹亮乐声歌颂先贤、庆祝丰收、赞美爱情、寄托情感的匠人。如今,梁梦婷以一个行者的姿态,走进乡村、走进生活、走进古典文学名著和现代流行音乐中,不断汲取传统民族音乐发展的养分,探究唢呐在新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唢呐语言”让响彻华夏大地的“王者之音”,不断焕发出年轻的姿态,不断“呐喊”出时代的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梦婷首演《情之所至》

多元融合

勾画新时代“唢呐语言”

唢呐,自北魏时期传入中原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个流派既有鲜明的差异,也存在相通之处,可谓是“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梁梦婷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自研究生阶段起,她就以唢呐流派为主要研究方向,对中国唢呐艺术进行比较和研究,试图以更宏观的格局体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共生与独特魅力。《辞海》对“流派”一词解释为“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在此概念下,梁梦婷对于其行业中“流派”的理解是某一地理区划范围内,在乐器、乐人、乐曲、演奏技法、表演模式、社会功能等方面呈现出来的风格上的共性与差异。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数十年的唢呐学习中,我不仅在学院模式下稳步学习,同时深入到民间,向当地艺人学习演奏技法,亲身体验当地吹鼓乐班的风俗性与人文性,沉浸在民俗仪式的音乐中,不断思考、总结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对不同地域唢呐及演奏技法进行技术掌握与理论研究,致力在唢呐表演专业与民间采风体验的基础上,为唢呐事业的发展、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提供有效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7年12月,梁梦婷随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刘勇教授赴四川宜宾筠连县进行“苗族大唢呐”项目采风,从此开启了她田野采风的研究之路。在研究生期间,她积极参与学校“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档案及数据库”建设项目,接触、学习并研究包括辽南大唢呐、庆阳唢呐在内的不同于学院唢呐的民间唢呐品种,通过整理场记及采集的录音、面对面访谈等方式,逐步探究不同地域和文化生态的多种艺术特征,以及不同乐种在社会功能上的不可或缺性。在此认知下,梁梦婷撰写的文章、对民间乐曲的记谱、现场拍摄的图片等资料刊登在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主编的《复州鼓乐》《庆阳唢呐》两本书籍中,这两段经历令她收获颇丰,也促使她开启了首次独立田野采风之路。

“2018年8月,我只身一人从北京乘坐绿皮火车前往辽宁瓦房店,学习复州鼓乐中的辽南大唢呐,通过阶段性居住、调查、访谈,以文字与音像记录的方式,结合搜集、整理与分析文献,我向当地艺人学习吹奏辽南大唢呐,并尝试参与到民间仪式当中,对比研究辽南大唢呐与学院使用的定调唢呐之间的异同。我尝试抓住能够展现其独特韵味的牙顶音、扣指音、舌颤音等演奏技法精髓,探究辽南大唢呐浑厚的音响色彩,感受其背后折射出的乡土韵味与朴实的人文情怀。”梁梦婷说道。

此次采风后,梁梦婷将田野经历转化为实践演奏,她在毕业独奏音乐会中,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来源于民间的辽南大唢呐乐曲展现在学术音乐会的舞台。她以一曲在辽南地区传播度较高的经典作品《句句双》,对自己采风中的学习及研究成果做出总结。

梁梦婷表示,苗族大唢呐、庆阳唢呐、辽南大唢呐,都是扎根于一方水土,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或省级非遗文化,她作为一名传统音乐的学习者与“90后”民族音乐实践者,在多次走进“乡土中国”的经历中,深刻地认识到弘扬民族音乐任重道远,也更激励自己要以文字与演奏的双重形式去保护好、传承好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梦婷在苗族大唢呐“田野采风”现场

创新思维

助力传统民乐持续焕发“年轻态”

“大道至简”一词出自五代陶埴著作《还金述》,意思是美妙的言语往往是直截了当,大的道理往往一两句话能说明白。在梁梦婷看来,每一首乐曲都有其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时代特征,这些韵味的表达通过演奏技法、美学理念等方式展现,她认为演奏者在把握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应当秉承“大道至简”的哲学内核进行艺术处理,尽量干干净净地演奏,摒弃无谓的“花活儿”。

“作为一名唢呐人,我认为传播‘唢呐声音’,要有‘不止于唢呐’的大局观,不仅需要台前演奏、同时需要幕后创作,还要通过最直观的语言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唢呐,从而走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在我的原创作品中,不仅体现出对唢呐的挚爱,更是将大脑中动态的音符转化为静态的乐谱,再通过演奏将理性与感性相融,站在不同维度的视角促使我更为立体地观照唢呐、民族室内乐、民族音乐。从创作到演出,我始终秉承‘创演结合’的理念,肩负着对唢呐、对民族音乐的使命感不断前行、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风骨的国乐作品,丰富传统国乐的精神内涵。”梁梦婷对记者说,“民族音乐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而最直接的创新方式就是不断地创作。随着社会角色从学生到职业演奏员的转变,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不仅是对自我的进一步审视,还是在广阔无垠的民族音乐海洋中,融入一朵代表我的小小浪花。在此初心下,我创作了自己的唢呐作品《情之所至》,该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在观看中国古典舞剧《曹雪芹》时的内心感受,剧中丰富的舞蹈语汇将我代入到曹雪芹的年代及《红楼梦》的故事中。诗词歌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无数读者,其中无论是含蓄内敛亦或直抒胸臆,都展现出高度的人文情怀与精神境界,因此《情之所至》不只单纯致敬《红楼梦》与曹雪芹,更是充满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崇高敬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敬仰,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殷殷期望。”

近年来,梁梦婷在创作风格上,始终坚持不拘一格的路线。她发现,民族音乐语汇加上律动感较强的“Funk风”等元素所呈现出的“混搭风”,可以让年轻人听到民族韵律的同时,感受强烈的时代气息。在易烊千玺的单曲《四字歌》中,梁梦婷担任唢呐演奏,其中的唢呐部分是由她根据整首作品的风格即兴发挥而来。作为个性十足的民族乐器,唢呐既让现代作品拥有强烈的东方标识,又在摇滚乐、流行音乐的碰撞中营造出摧枯拉朽的豪迈气势,使作品充满中国特色的魔幻色彩。在《四字歌》中,唢呐的出现,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认识了唢呐的声音,让他们深深地被传统民乐奏响的“潮音”所震撼。网络上有一则乐评这样描述:“这首歌曲另一个爆点,是梁梦婷的唢呐加持。”

“为时未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采访结束时梁梦婷感慨地对记者说,“在一些带有普及性色彩的音乐会中,我不仅演奏唢呐,同时会担任导赏员,在每一首乐曲演奏之前,为台下的观众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亮点等,每每演出结束之时,台下总是有小朋友手舞足蹈地向我们招手,这其中有正在学习民族器乐的孩子,也有从未接触但受到我们音乐会的感染,而对国乐产生浓厚兴趣的孩子。看到他们既学习了国乐小知识,又零距离感受到了国乐的声音与魅力,我真的感到很欣慰、很自豪、很有成就感。作为一名年轻的民族音乐践行者,未来我将继续挖掘整理各地域的民间唢呐及其技艺,创作更多的作品,以导聆、讲座、演奏等多种方式,普及、传播民族音乐。我将始终秉持传承、发展与创新的信念,探索丰富的唢呐艺术与多元的民族音乐,以实际行动发扬民族精神,让流芳千年的传统民族音乐在新时代奏响‘最强音’。”

文|记者 贾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