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然而!由于中国军队执行不抵抗的政策,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迅速被日军占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如当时张学良下令,让东北军全力抵抗,有没有打赢的机会?

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的一次军事冒险行动,如果当时中国军队,能够全力进行抵抗,是有可能获胜的。

当时的东北地区,经过张作霖的治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当时东北地区的地方官员,都是由奉系军阀的人员担任,然后在张作霖的主导下,东北还建设了一大批工厂和学校。

然后在东北军内部,又成立了东北陆军讲武堂,光兵工厂的建设,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的巨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奉系军阀在东北,已经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的能力,甚至当时东北军的空军,还是中国军队中,实力最强的部队。

另外由于奉系军阀对地方财政大权的掌控,东北军是要钱有钱,要武器有武器,有人才有人才。

另外对于东北的沦陷,许多人会归咎于张学良是在执行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不抵抗政策。

其实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的统治下,主要的目标,是想要对付红军,然后再对付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日本人的侵略,蒋介石政府的态度,是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干涉。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张学良确实严格执行了不抵抗的政策,然后就导致东北地区快速沦陷。

然而当时日本关东军的情况,并不会比张学良好多少!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东北军的正规部队,就有16万多人,再加上地方上其他的部队,东北军可以有20多万人的实力。

然后东北军还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无论是熟悉地形,还是老百姓的支持,东北军都是有优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其实正规部队只有1.5万多人,再加上其他的部队,总数也只有2.7万人左右。

而且关东军是侵略军,在道义上和百姓的支持上,都是不如东北军的。

所以从军力的对比,关东军是不如东北军的实力的。

然后当时的日本政府,其实也和中国的蒋介石政府差不多,也是不主张扩大战争事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斗争也很激烈,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日本的首相是若槻礼次郎。

若槻礼次郎是日本的和平派,他是不主张日军在中国东北地区使用武力的。

然后日本的军部,由于对日本内阁的不满,于是就策划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这样一来就弄清楚了当时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东北军的实力,不论是本土优势,还是武器装备,又或者是人数优势,都是不输日本关东军的。

第二:虽然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希望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但是日本政府,也和南京国民政府差不多,日本政府也不希望日军将战事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当时东北军已经易帜,与南京国民政府也算是一条心。相反的是日本关东军和日本的若槻礼次郎组建的内阁,并不是一条心。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判断出来。如果当时张学良也像日本的关东军一样,不执行中央的政策,而是下令东北军与关东军硬碰硬,不说彻底将关东军击溃,只要不让关东军占领东北地区的企图得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战争持续下去,日本的关东军就会失势,然后日本的和平派内阁,就会占据优势,那么日本的侵略势头,就会被遏制下来。

另外我们从这几点也可以看出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军撤到关内,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东北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就达到了30多万人。

也就是说,东北军如果全力抗日,是得民心的,有了老百姓的支持,区区1.5万多关东军,根本就没有可能迅速占领东北。

然后,由于关东军在中国的军事行动进行得很顺利,于是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就占了上风,然后以若槻礼次郎为主的和平内阁,就失去了优势。

若槻礼次郎本人,也于1931年12月11日,宣布了辞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接替若槻礼次郎的犬养毅,虽然也主张侵略中国,但是他与日本军部的意志也不一致。

在1932年5月26日的时候,犬养毅就被暗杀了,然后一个全面支持日本军部的日本内阁就上台了,日本的侵略主义,得到进一步扩大。

如果当时张学良下令关东军全力抵抗,那么日本人占领中国东北的机会,是非常渺小的。

然后日本军部有可能还会失势,然后日本的和平派政府能够继续执政,也许日本人就更不敢在后面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以上观点,全是小编个人的主观分析,至于张学良真正抵抗后,会发生什么连锁效应,都是不可预估的。

如果你有其他不一样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打出你的观点,大家一同探讨历史,发现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