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只是因为年龄小,所以才会显得特别。”

2013年的秋季开学,在清华一众报到的新生中,一个看起来不过十三四岁的小男孩,显得尤为显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大家以为他是来送自己的哥哥姐姐上大学,结果当他掏出了录取通知书,众人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小男孩,竟然是清华的大一新生。

一时间,“少年神童”的故事被大家熟知,那么如今多年过去,这个“少年神童”又怎么样了呢?

接下来的内容,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少年神童”范书恺

今天咱们要说的“少年神童”,他的名字叫范书恺。

出生于1999年的他,今年也不过才25岁,但是他却已经是一名博士生了。

那么范书恺究竟是如何成为一个“神童”的呢?究竟是天赋使然,还是后天培养呢?

范书恺的家,在山西河曲县。

父亲在县公安局工作,母亲则是一名初中教师。

自从他出生后,父母就对他寄予厚望。

范书恺从未上过幼儿园,从两三岁的时候开始,父母就开始辅导他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岁那年,父亲觉得范书恺的知识水平和测试成绩,已经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标准,于是就打算将他送去读小学,但校长不同意,因为他太小了,一方面担心他在学校里会磕着碰着,另一方面,哪有4岁孩子就跳级上小学的呢?

不过范书恺的父亲却很坚持,最终在范书恺5岁那年,父亲还是托关系给他送进了小学,而且不是读小学一年级,而是直接读小学四年级。

所以在范书恺7岁的时候,他就跟着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一起,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一了。

范书恺的母亲,是初中的生物老师,同时母亲的数学也很好,偶尔也会在学校里代课数学。

因此受到了母亲的影响,范书恺从小就对理科感兴趣,刚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告诉父母,自己以后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儿子有着远大理想,父母自然要全力培养,再加上小小年纪的范书恺,他还真的非常聪明,真的是有“神童”潜质,因此他未满14岁上清华,也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

范书恺的父母说,他们也是在发现了儿子的天赋后,才开始培养儿子往“神童”的方向发展。

两岁的时候,范书恺就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并且对十以内的加减乘法对答如流。

而在两岁之后,他的记忆力和领悟能力,也越来越突出,很多知识父母只教一遍,他就能完全掌握,所以在5岁上小学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提前学完了初一的课程,只是因为年龄太小了,所以父母没办法直接将他送到初中读书。

10岁那年,范书恺以604分的好成绩,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他要比班上的同学,都小上六七岁,但在整个高中三年期间,范书恺的成绩却从未落后,尤其是到了高三的时候,他为了自己以后“搞科研”的梦想,更是一年都没有玩过电脑,父母看他学习太辛苦,劝他放松一下,他都不愿意。

虽然年龄小,但范书恺却从高中开始,就会自己购买各类学习书籍,等到高考结束,他高三期间做的习题卷,摞起来足有半米多高。

显然,和一些神童是受到了父母的鞭策,自己对于人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就稀里糊涂地在父母安排下高考、上大学不同,范书恺是从小就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而且他从不觉得自己是神童,说自己都是靠“坚持学习”,才会比别人更早地走进大学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来说,范书恺别看年龄小,但他对于自己的人生,却有着清晰规划,他从小就要当科学家,就要长大了搞科研,所以他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前行,尤其是上了高中之后,他完全是自主学习,根本就不需要父母操心。

这也也是范书恺最终走向成功,人生闪闪发光的主要原因。

毕竟神童并不少,但真正能做到目标明确,没有沦为“伤仲永”之流的,却没有几个。

比方说和范书恺一样,都是13岁上大学的“神童”魏永康,却在进入大学后泯为众人,甚至还一度被退学,即使后面重新考了大学,毕业后也只是一个普通打工人,最终因工作压力太大,在38岁那年猝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曾经轰动一时,10岁读大学,13岁读硕士的“神童”张炘炀,当时大家都以为,他毕业后一定会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结果多年来却在上海的出租屋内“混吃等死”,不肯出去打工,靠着“啃老”过日子。

所以“少年神童”有很多,但成年后能否延续自己的故事,不泯为众人,这才是根本,否则神童都成了“伤仲永”,即使少年时代再亮眼,实际上人生路漫漫,却还是没啥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让我们说回范书恺的身上。

范书恺是在2013年考上的清华,而在他之前,魏永康、张炘炀这些“神童”,都已经跌落神坛,所以在他未满14岁却成为了清华学生后,很多人也对于范书恺的未来发展不看好,认为他的结局,也会和魏永康、张炘炀等“神童”一样。

那么范书恺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少年神童”在清华

范书恺考上清华的那一年,清华在山西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630分。

不过范书恺的成绩,只有601分。或许有朋友会说了,他不过清华的分数,但是却考上了清华,难道与他的“神童”身份有关吗?

并非如此,范书恺之所以能够上清华,是因为他通过了贫困专项计划。

他老家所在的河曲县,是国家贫困县,正好负责“国家专项计划”条件,所以范书恺虽然家庭条件还可以,但他作为贫困县的考生,仍然获得了清华定向招生的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很多“神童”从小就在父母的培养下,成为了一台只会学习的机器不同,范书恺虽然是“少年神童”,但是他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他不仅喜欢体育运动,而且还喜欢音乐、书法,课余时间,他也会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因此在他被清华录取后,当时大家都说,他需要父母陪读,因为年龄太小,不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范书恺却独自开始了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他完全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有人拿他和张炘炀作比较,范书恺却说,自己和张炘炀不一样,他说张炘炀“有人格缺陷”,认为“读硕士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不是为了父母,没必要为了读硕士,就要让父母在北京给自己买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正是范书恺身上这股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认知,也注定他可以打破“神童魔咒”。

大一开学后,第一次班会上,范书恺的自我介绍,就让老师松了一口气。

因为之前老师担心他年龄太小了,心智也不成熟,再加上清华学业压力很大,担心他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结果范书恺却是一个小大人,他站在讲台上做自我介绍:“虽然我在年龄上,的确比大家小,但我的心理年龄,实际上和大家是一样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将我当做一个小孩子,可以和我交朋友。”

末了范书恺又说,自己还不到14岁,所以还在长个,别看他只有一米六,但他相信自己长大后,一定能长到一米七以上。

说完,台下的同学和老师们都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段时间相处下来,范书恺也和很多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虽然他年龄小,但他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的时候,他反而成为了照顾人的那一个。

比方说当他和女同学一起走路的时候,他会让女同学走在里面,和同学一起吃饭的时候,看到同学嘴上都是油,他也会掏出纸巾递过去。

而且他不是“书呆子”,别看年龄小,但是却什么都懂一些,和同学们也都有共同语言,课余时间,他会和同学们一起打游戏,一起看小说、看电影,他还参加了一些社团,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组织活动,所以范书恺的4年大学时光,过得非常快乐。

当时的清华校长陈吉宁,也在评价范书恺的时候,说他“少年老成”,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近毕业的时候,有人曾采访他,是打算继续读书,还是留在北京找工作。

范书恺说,北京很好,但是他了解过北京的房价,他觉得若是买不起北京的房子,那么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成本都太高了。

而且他还年轻,他也不着急工作,他既然以后想要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他还要继续深造,因此他准备读研究生,以后还要读博士。

范书恺是这么做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在2013年入学的他,是应该在2017年毕业,但他因为生病,中间休学了一年,所以他是2018年从清华毕业的。

因为他在清华的时候,选择的是机械工程专业,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他根据自己的喜好,报考了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同样是机械专业。

而在202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几名研究生,自研了一种电解铣磨加工机床的五轴头,并且申请了技术专利,这群研究生里,就有范书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他已经研究生毕业了,进入到了博士阶段,显然,范书恺正在朝着自己“搞科研”的梦想迈进,而他的未来,也注定会越来越好!

那么朋友们,您是如何看待范书恺的故事?欢迎留言,说说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