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六路”航拍整体区域环境污染源的无人机,“快速监测”给空气质量做“CT”的手持式挥发性有机气体分析仪,让废水偷排、危废超量储存“无所遁形”的环保智慧小脑平台……近年来,这些炫酷的“黑科技”装备在大亚湾开发区生态环境执法中频频亮相,以“科技赋能”提升精准执法成效,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年1~5月,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保智慧小脑平台投入使用

走进大亚湾石化区应急救援基地智慧园区运营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十分吸睛,智慧环保小脑平台不停地更新着污染源各个排放口数据、企业危废储存数据等,实时查看、预警预报……石化区的生态环境污染状况一目了然。这一指挥调度平台就是环保智慧小脑平台。“如果危废储存点位出现异常情况,监控平台就会收到异常预警信号,并向相关工作人员、企业方发送预警信号。”惠州市生态环境局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以下简称“区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陈泳慧介绍。

为提升石化园区环境监管水平,实现园区“监管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目标,今年3月,“智慧环保小脑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将环保数据中台服务、危废全流程智能监管服务、智慧环保小脑支撑服务三大板块集一体,可全流程监管园区企业排污口、危废储存、危废运输等情况,实现预警、接警、处置实现统一监管,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综合互通,进一步提升了环境执法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的管理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该平台的环保数据中台服务可对园区33家企业排污口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及数据汇聚整合;危废全流程智能监管服务已接入32家企业、59个危废仓库,从企业危废储存源头、路网运输到处置单位可实现全流程智能监管;智慧环保小脑支撑服务包含的应急预案系统、指挥调度系统、情报研判系统、智能网格均对接了石化区智慧园区“八柱”之“一脑通享”,具有感知、自动反应、主动服务、辅助决策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网络多格, 一格多点, 一点触发,多点联动,全网响应”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视频监控+AI识别”的手段,环保智慧小脑平台已在石化区内形成了全覆盖智能网格监管,只要轻点鼠标便可实时掌握整个园区企业的污染源信息,并对各项污染数据进行研判,若出现排污超标、危废储存超量的情况,平台会自动发送预警信号。“以前要执法人员去现场摸排调查,现在有了AI识别技术,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让我们的执法工作更有针对性,进一步提升了执法效能。”陈泳慧说。
环保执法工作迈入“智”时代

用科技赋能行政执法,加强环保部门智慧执法工作是区生态环境分局加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自2020年开始,区生态环境分局就秉承“科技为先,精准执法”的理念,配置了一系列电子智能设备,让环保执法工作迈入“智”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人机再高一点,近一点……”日前,区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在荃湾港海域巡飞无人机,查看是否有违法行为线索。“以前我们用肉眼只能查看岸边的情况,无人机仿佛为我们加上‘翅膀’、装上‘千里眼’,现在海面中间的情况我们也能悉数掌握。”陈泳慧介绍,使用无人机侦查已经成为大亚湾开发区生态环境执法中常见的执法手段。在辽阔的海域、在茂密的森林、隐蔽的区域等地方,如果发现违法行为,利用无人机便可固定好第一手证据,再进一步深入调查,让执法巡查做到无死角、全覆盖,构建了“天上看、空中拍、地上巡”的“空天地”一体化治理体系,让执法变得更为精准、高效。

此外,区生态环境分局依托“在线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全区企业约70家、废水+废气在线排口数量约250个,实现监管全覆盖。并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全天24小时实时监控企业在线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污染源在线数据的非常规行为进行异常判定与抓取,提供数据可疑违法线索,发现问题及时指派执法人员赴现场开展执法,快速固定证据,严打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督促企业时刻保持不能违法排污的警惕性、推动自觉守法成为新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彻底转变“人海战术”,实现智慧管控、精准打击,区生态环境分局还配备了7台生态执法新“神器”——EXPEC 3050、3100系列手持式挥发性有机气体分析仪。“利用手持式挥发性有机气体分析仪可以快速开展VOCs检测。”陈泳慧说,如果采集气体去有资质的机构检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出具检测数据,现在用便携式生态执法新“神器”,现场就能马上知道相关数据,可以结合信访投诉,锁定企业异味来源,不仅能让执法工作事半功倍,还能及时帮扶指导企业开展整治工作,更能高效化解群众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