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博物馆的叙事方式,赋予文化崭新的生命。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纷纷更新数字化项目,以创新科技手段,通过沉浸式、剧场化、互动化等形式生动再现故事,开启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本文精选国内外博物馆的优秀案例,一同探讨数字技术是如何改变博物馆叙事方式。

“赵孟頫眼中的壮阔元大都”

动态展陈与多效交互,随时随地“漫游元大都”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赵孟頫眼中的壮阔元大都”数字展览专门设计了参观脚本,在观众自行探索的基础上兼具了展览的叙事性,通过将元代“风流儒雅,冠绝一时”的文化巨擎——赵孟頫设置为“导览嘉宾”,以至元二十三年(1286)赵孟頫北上进京作为故事背景,将赵孟頫的外貌特征、服饰形态进行3D建模,打破一般线上数字展览的平面化图文数据灌输模式,让赵孟頫穿越时空,将其在元大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观众可以自由选择不同视角在城内探索,沉浸式感受大都的壮阔风华。

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历史素材融合与创新,以数字技术、三维建模等将元大都的场景活动生动复原,视频、音频、动画、图像等辅助呈现画面,实现动态展陈与多效交互,让观众随时随地“漫步云端”。

赵孟頫眼中的壮阔元大都

展览设有“天下大都”“河润大都”“风雅大都”三个主要场景,在每个场景中可以自由探索大都的营建、运河对大都的供给,深入挖掘运河沿岸与大都之间的供需关系、遍历运河印记的大都文化。

整体操控上借鉴了游戏化模式,观众可以通过鼠标或者手指灵活转动视角,并点击了解相关信息。通过右下角按钮切换场景,每个场景设置有“场景互动”“探索文物”“阅读历史”等部分。

同时,通过互动体验游戏“广寒胜境”“古瓷集珍”和“舟楫千里”,观众在体验乐趣同时,还能了解历史知识,寓教于乐,融学于趣。

生命艺术

—— 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多媒体叙事方式,想象无垠,故事无限

6月8日,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艺术—— 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通过“时空”“阴阳”与“生命”三大主题,整合全球性的学术资源,结合全球学术界对于马王堆汉代文化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充分展现“宇宙运转-生命升华”的动态过程;同时借助超高清文物扫描、裸眼3D、生成算法艺术、沉浸式LED球幕等前沿多媒体数字技术,营造深层次的对于中国早期宇宙生命观的认知体验和艺术感悟。

“时空”板块通过多媒体叙事方式,巧妙展现出马王堆汉墓椁室结构、总体布局,以及丰富的出土文物,宛若一个蕴含神秘奥义的宇宙模型,凝聚了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思考和浪漫表达。

“生命”板块中,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再次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该板块采用了沉浸式LED球幕、动态图形渲染、文物数字化修复等技术,观众仿佛置身于帛画中所描绘的“由地入天”仪式,深刻感受生命的蜕变与飞升,一窥两千年前的思绪激荡。

声音与视觉媒体博物馆

根据观众行为更新内容

位于荷兰希尔弗瑟姆的声音与视觉媒体博物馆,堪称世界上首个可以不断适应观众行为而更新内容的博物馆。展馆共用4万平米,其前身是荷兰视听档案馆,这里保存超过了100万个小时的视听资料,是世界最大的视听档案馆之一。

观众进入博物馆,可以通过面部识别创建一个自己的社交账号并上传社交资料,展馆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向每个人推送不同的交互内容。

观众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与其他观众交换社交资料,以现实的视角感受网络社交。

在中央展区存储着自1898年以来的影音媒体资料,以及上个世纪著名的影音设备和名人道具。而且博物馆每天还在不断搜集整理媒体上的影音文件,将其收藏为永久的文化遗产。

观众者不仅可以在这里尽情调阅,还可以化身为记者对过往的名人进行采访,或者对一段比赛进行解说,或者化身导演,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影视作品。

不仅如此,观众还能创作自己的游戏,并跟其他观众分享。

英国银行博物馆

沉浸式纪录片,多角度讲述行业发展故事

英国银行博物馆以金融为切入点,介绍了英国跌宕起伏的百年史。通过一部建筑与历史投影相结合的沉浸式纪录片,投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的有趣历史故事。

该纪录片演示包括3D建筑演示和视频映射,以及VFX(视觉效果),观众可以在四个屏幕(右,左,前和下)上依次观看图像。这里不仅有建筑与历史投影相结合的震撼画面,更有经过特殊设计的音频系统。每扇门、每扇窗都与声、影效果巧妙结合,为观众呈现完美的视听盛宴。

博物馆借助大开脑洞的创意、科技感十足的呈现和沉浸互动式的体验,成功将自身独特的优势与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原本静态的博物馆焕发出勃勃生机。观众在这里不仅能够享受到趣味盎然的观展过程,更能与文化、历史产生深刻的共鸣。通过多元化的展示手段,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体验与众不同的博物馆之旅。只有当人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好奇心,主动走进博物馆,去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氛围,博物馆也才会不断推陈出新,用更多新颖、独特的创意和体验回馈观众。这种双向的互动和交融,正是博物馆能够持续焕发“生命力”的源泉。

现如今,VR、XR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文博领域。数字化文物保护、3D数字文物呈现等等,将静态的图片、文献化为生动的动态画面展现给观众。然而,数字化文博的核心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度和丰富性。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策划和融入创新元素,才能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出真正有吸引力的优质产品和项目。

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显易文化、数艺网、Harvard CAMLab、研展所等

来源:“文化科技融合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