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全长182.6公里,流经静海、西青、南开、红桥、河北、北辰、武清七区。“白河流水日汤汤,直到天津接海洋。”由南运河段和北运河段组成的天津大运河,在三岔河口与海河相连,这里仍在续写以水兴城的鲜活城市图景。

三岔河口 见证津门传奇

这次来天津寻找的运河瑰宝,咱们需要话分几处。

最重磅的“镇馆之宝”,当属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漕运图卷》。该图卷长约7米,描绘了从洞庭湖和岳州府开始,经长江、大运河至北京的水道路线及沿途景观。天津博物馆历史部研究人员安秋州是该馆运河大展“沽帆影远—天津运河文化展”的策展人,深耕运河历史多年。说起天津与大运河的渊源,娓娓道来。

安秋州介绍,历史上的漕运主题图卷不少,但乾隆漕运图作画精美,比一般漕运图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细致。采用了平面和立面的鸟瞰式画法,描绘了从洞庭湖和岳州府开始,经过长江、运河,至北京的水道路线,以及沿途的城市、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景观,包括北京紫禁城、扬州大明寺平山堂、高旻寺等名胜古迹。图中还有丰富的文字注记,记载了漕运水道沿途所经过的州府县镇之间的水程,并用里数标明,以推测漕船的到达日期。图卷注重山水表现,不太追求量度精度,具有明显的艺术化倾向。比如图中河水颜色的不同,代表了不同河段的水质,譬如青色代表该河段水源丰富,黄色则代表比较浑浊,甚至在天津三岔河口通向出海口的部分还画出了海浪的形状。“像这样比较精致的漕运图,也侧面体现出大运河在当时的重要性,对研究漕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安秋州说。

说到画里的三岔河口,安秋州打开了话题,“如果您要了解天津、了解天津的运河文化,发源地三岔河口必须要去。”

如今的三岔河口位置诸位一定都不陌生,就是现在“天津之眼”的地标所在。站在桥上仍可见北运河、南运河、海河三河交汇。南北运河于此合流,注入海河,奔向大海。其实,最早的三岔河口位置要再往南一点,就在天津古文化街旁著名的狮子林桥所在地。桥上百余个狮子雕塑、浮雕端庄而有趣;向前是金钢桥,两道红色连拱如虹跨越两岸,兼具功能形式和结构技术之美;再向前,便能见宽阔运河忽然一分为二,向不同方向奔流而去;抬头望去还能见到天津地标建筑之一的天津之眼,如今这处天津城市新地标,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繁华的漕运让天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像天津著名的早点文化,还有天津老味儿菜的特点,都藏着运河文化的影子。为嘛呢?你看啊,船工、码头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大、开工时间早,需要高热量食物,所以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饮食习惯。再比如天津曲艺,去茶楼听段相声,是现在天津旅游的必选项,其实相声就是从漕运码头附近起家,上船下船的游客会去码头边上的茶馆听段相声用来消遣娱乐。京剧也是受运河文化影响,自18世纪末‘徽班进京’,各种唱腔不断融合,最终在大运河最北端诞生了京剧。”说起运河文化,老天津人安秋州一一道来。

在天津博物馆您慢慢逛,这里展示出的天津漕运文化与北方其他地方不同,很有沿海特色。

漕运分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元代以海运为主,但元代初年供给大都的粮食为水陆联运。1282年(一说1281年),海运漕粮逐渐增加。前后三次开辟的海运路线均起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经大沽口转经海河干流,再沿北运河北上。海运航线南北不过5000里,往返不过20日,搁在当时,那就是妥妥的海上高速路。

遥想当年,九河下梢,码头林立。这里不仅是南北通衢的内运枢纽,更因东临海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一站。天津有条“洋货街”,究其来历,也与海运、漕运密不可分。相当一部分货运以及私人商运货物从天津运河段分销全国。安秋州说:“当时竹制品、珍珠、翡翠等60余种南方物品几乎都能在天津市场上见到,而且还都是免税的。”“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荷兰琐伏西番锦,怪怪奇奇洋货街。”清代天津诗人崔旭的竹枝词里可以看出当时天津就是“海淘”打卡地。

“泉州” 武清旧时曾用之名

我们探寻的第二处运河瑰宝在武清。大运河武清段地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总长62.3公里,流经10个镇街,是出入首都北京的水路咽喉,拥有河道、水工设施、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清申遗界碑(常鸣 摄)

这里的“运河镇馆之宝”在武清博物馆二楼展厅。欲探“镇馆之宝”,先看武清这颗“京津明珠”与运河的前世今生。武清区博物馆副馆长沙福山带我们从头了解。

福建泉州,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闻名于世。但您知道吗?武清,古称即为“泉州”。展柜中,一个红色陶罐不怎么起眼,“你看罐身这俩字是什么?”沙福山指着罐口下面一个方形小戳问。“这其实是斜着的‘泉州’二字。”听到答案,众人立马歪头去看,影影绰绰能看出几分模样。据《水经·沽河注》《武清县志》等文献记载,泉州正是武清区曾经的名字。

还有一件三角形陶器十分罕见。这块立体三角锥状的石器上有几个小圆孔,沙福山介绍,此陶器出土于城上村,由于该村多水,同时石料较少,故推测这件陶器应为渔船的锚碇或是渔网的坠物。也属于沿河人民自制的运河器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村玄帝庙护法铜像之一(常鸣 摄)

再往前,就是武清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两尊杨村玄帝庙的护法铜像。沙福山介绍,两尊铜像高177厘米,雕刻了道教护法四大元帅之二的马灵耀与赵公明。神像身披重铠,工艺精细,形象生动传神。与铜像一同出土的还有一通《重修玄帝庙记》碑,这些均出土于2002年杨村北运河光明桥的施工现场。

铜像何来?碑上记载的运河故事讲明缘由。此碑由一位名叫郑振先的官员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竖立。据碑文所述,两年前,郑振先由供职地沿运河返回途中,妻子突然患病,天气恶劣,船行缓慢,当行至武清杨村时,岸边一座破旧玄帝庙吸引了郑振先的注意,他入庙祈祷,愿用一半路费重修庙宇。没过多久妻子的病果然痊愈,郑振先于第二年命人重修玄帝庙。两尊铜像立于此处。几年后,他返京途中再过此地时立碑纪念。沙福山说:“这个故事说明当时运河两岸的繁盛,也说明运河是当年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

立闸分洪 如今仍在发挥作用

运河天津段流经静海、西青、南开、红桥、河北、北辰、武清7个区,都因河而兴,运河沿线散落着城址、仓储、沉船、碑刻、水工设施等与漕运有关的大量文物遗存。还有不少不可移动的“运河瑰宝”也非常值得一探。

从天津市武清区境内的京津公路由北向南行驶,还未过龙凤河就能在左手边看到八孔闸路。沿着八孔闸路一路行驶,两边郁郁葱葱步步是景,大约800米后就能看到筐儿港水利枢纽,其下方就是北运河。如今此处是本地运河休闲的好去处,八孔闸路南侧的油菜花田,每年春天都吸引游客前来。运河两岸也修起栈道,散步遛弯惬意舒适。

筐儿港水利枢纽是运河文化在天津市的重要遗存。航拍可清楚看出这里是北运河与龙凤河交汇处。枢纽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筐儿港村南,是北京排污河、北运河交汇处的枢纽工程。水利枢纽包括北运河的六孔旧拦河闸、三孔新拦河闸、十六孔分洪闸和北京排污河的六孔节制闸、十一孔分洪闸、穿运倒虹吸等六座建筑物,承担拦洪、分洪、排沥、排污和蓄水灌溉等综合任务。该设施几经更新,沿用至今。

“筐儿港”其名据传因此口早年间常决口,周边村民、水工以筐装沙沉河,固堤守坝,故而得名。沙福山指着筐儿港水利枢纽的南侧水位稍低的河面说:“水闸南北两侧的河面水位不一样,是因为运河还承担着农业灌溉的作用。顺着河道继续向北就是河西务,然后就进入通州了。那段运河不仅高低起伏较大,且水浅流势弱,所以南来的漕船到了武清就要更换小船继续北上,有一段水路甚至全线都是逆流而上,全靠纤夫人力拉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运河漕船(常鸣 摄)

因保存不易,北方很难见到当年运河漕船的真容,巧的是,天津就有一艘。记者专门赶赴天津市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探寻这艘难得一见的明代沉船。北运河清淤时,发现它倒扣河底。该船全长12.66米,底部最宽处2.2米,齐头、齐尾、平底,根据船底分布的铁钉推测应有8个船舱。相关专家表示,这艘船推测为明代“剥船”,是一种内河漕运平底浅船。受河道限制,大船需换剥船等小船经北运河、通惠河进京,可单独行驶,也可连成一串。漕运鼎盛时期,天津市运河流域内,应该有不少类似的小船穿梭河面。

导流济运 两岸因运河而兴

奔流不息的运河是武清人心中的母亲河,在武清关于运河的遗迹也不止筐儿港一处。走进武清街头的文创店,“导流济运”四个字随处可见,它们出现在冰箱贴、折扇、鼠标垫等各种文创礼品上。这四个字几乎成为武清区运河历史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御碑亭以及“导流济运”碑(常鸣 摄)

离开八孔闸路,沿着京津公路向南行驶大约10分钟,就能在北运河东岸看到御碑亭,正是“导流济运”碑。御碑亭中的两座石碑为复制品,原件收藏于区博物馆。

沙福山介绍,这两个石碑可谓武清区大运河文化的标志。“导流济运四个字意为疏导洪流、接济漕运。碑文中便记载了北运河在筐儿港决口,康熙皇帝亲临治理的事情。石碑是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御笔亲书,石碑碑额处的‘御笔’二字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说。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也多次来到筐儿港视察运河,并写下了三首诗,当地官员经过请示后,在康熙石碑旁立下“导流还济运”碑,彰显历代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漕运的重视。沙福山介绍,这两通石碑原址都在筐儿港处,被当地人称为“祖孙碑”。

大运河汇古通今,直到现在,沿岸仍在不断为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努力。沙福山介绍,大运河武清段全长62.3公里,其中两段总长近30公里的河道计划明年通航。“两段河道都在武清城区以北,两岸风光秀美,得益于运河蜿蜒走势,沿线土壤肥沃,农业发展生机勃勃。尤其是北边的杨村,按武清当地的说法,杨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从北向南的漕船,经过杨村后河道变直,便能扬帆远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