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好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徐贲 《写意》

独自一个人静坐,看山看水,听着风声雨声高枕安眠;

客人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窗前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徐贲这首《写意》运笔很巧妙,六言诗共24个字,却有12个字是相互重复的,但这些叠字并不显臃肿繁复,甚至很有层次感。

诗盛于唐,词必两宋,徐贲作为名初期人士,凭借过人的才华在诗坛占据一席之地,这很难得。

正如诗题所言,这首诗极为写意,信手拈来,尤其是诗中所呈现的意境,颇有禅悟之理。

“看山看水”“听风听雨”“客来客去”“花开花落”之排列,正是人生从喧嚣到淡然的过程。

少年时,我们懵懵懂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中年经历曲折后,逐渐看透一些事情,于是山水不再。

一晃到了晚年,蓦然回首走过的路,发现山水依旧,让花成花,让月成月。

正所谓,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初心初意,是我们的来路,也必将成为每个人的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徐贲,元末明初人士,张士诚举旗抗元时,曾召徐贲入幕府。张士诚被李善长怒骂自缢后,徐贲避居吴兴,将自己藏了起来。

公元1374年,徐贲因才名经人举荐仕明,两年后授给事中,历任刑部主事、广西参议,河南左布政使。

公元1378年,朱元璋第二次举兵伐元,军队过徐贲管辖区时,徐贲犒劳众将士准备不周,因此被下狱,两年后被处死。

亦有史书记载,徐贲是死于1393年,但经考证,徐贲卒于1380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1393年朱元璋已经完成了五次伐元,河西走廊尽在掌握之中,不太可能再去追责。

在明代文坛,徐贲享有盛名,与高启、杨基、张羽并称“吴中四杰”,同时徐贲又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除了作诗,徐贲还是著名的画家,存世画作有《蜀山图》《秋林草亭图》《庐山读书图》《溪山亭子图》《云壑探幽图》《疏树竹屋图》《狮子林图》等,均藏于各地博物馆。

徐贲的书法也很出众,擅长小楷和草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落尽红衣见绿房,折来犹带水云香。

柔丝零落芳心苦,未及秋风已断肠。

这首《折莲子呈孟载》为徐贲现存600多首诗中的上乘佳作,收录在《北郭集》中,常被后人提及。

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北郭集》是他的遗作,个人诗文收录其中。

《北郭集》中还有一首《送曾伯滋赴河将幕》:

上将初分阃,儒官解习兵。

风旗春猎野,雪帐夜归营。

洮水从岷下,祁山入陇平。

知公能载笔,草檄报边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首诗中就能推测出徐贲的卒年,当时他为洮岷属官。公元1372年朱元璋兴兵北伐,徐达在中路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也战绩不佳,唯独冯胜的西路军出兵洮岷大获全胜,但最后因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也主动放弃了甘肃。

此三路军,独冯胜率部过洮岷,尤其是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一万五千多人受到牵连,故徐贲卒于此年的可能性更大,然罪名是“犒师不周”。

据《明诗纪事》载:徐幼文作绘,清润恬雅,所题楷笔,亦秀整端慎,不为遝拖自恣。今得睹其草书《泰山纪游》三诗,雄紧跌宕,出入旭、素,无不淋漓快健,乃知古人之不可则也。

这是很高的评价,但关于徐贲,史书中记载寥寥,除了文名,生平可知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