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9日入梅以来,安徽省黄山市持续强降雨天气,导致境内多条河流、水库水位出现抬升。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的环秀桥,在此次降雨中被洪水冲毁。

公开资料显示,始建于元代的环秀桥,距今已有700多年,桥长26.65米,宽3.85米,高距水位4.55米,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国保”单位。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2013年环秀桥就曾在洪水中被冲毁,灾后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于当年年底前完成了修复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上午9时环秀桥情况。呈坎村村民供图

黄山市气象台06月20日17时30分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徽州区岩寺镇、西溪南镇、潜口镇、呈坎镇、洽舍乡、杨村乡、富溪乡6小时降水量可能达160毫米以上并持续。6月20日,呈坎景区发布公告称,因受暴雨天气影响,景区部分区域存在积水情况,道路湿滑,为确保广大游客朋友们的人身安全,呈坎景区临时闭园,现场售票点停止售票,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6月21日上午,呈坎村党总支书记罗志刚向澎湃新闻确认,环秀桥是在21日晚6点半左右被洪水冲毁的,当时的雨势很强,但从目前来看,受损情况相较2013年要轻。

“桥面以上的木质结构件大部分被冲走了,具体的受损程度需要进一步评估。”罗志刚告诉记者,文物部门人员已经赶到呈坎村实地察看文物受损情况。

呈坎镇镇长宫德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1日上午呈坎村的水位已经下降,可以看到环秀桥桥面以下情况,桥墩主体没有受损。

据中新社报道,2013年6月30日,千年古村落呈坎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袭击,包括中华第一祠罗东舒祠(宝纶阁)在内的49幢国宝和大量的古民居受损严重,而拥有700年历史的元代环秀桥被洪水冲毁。

上述报道称,在遭受洪水冲毁后,当地组织专业施救人员寻回75%以上的木质构件,后经文物部门的鉴别,整理和编号并妥善保管。同年10月22日,环秀桥修复工作正式启动,修复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派专业人员指导,力求“修旧如旧”,完美还原其原有风貌。11月30日,环秀桥修复工作完成,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12月8日,按照徽州古老传统环秀桥的牌匾被挂上,被洪水冲毁的700岁环秀桥再现“昔日风貌”。

罗志刚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寻找到部分环秀桥的木质结构件,从日后修复的角度来看,应该会比2013年的容易,因为当年石质结构的桥面也被冲毁了。

公开资料显示,被南宋理学家朱熹誉为“江南第一村”呈坎村,是世界迄今发现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东汉八卦风水古村落,其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有18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东汉、唐、宋等历代建筑180多处。

罗志刚介绍,在本轮降雨中,呈坎村的其他文保建筑目前还没有出现损毁的情况,有部分建筑因洪水受淹受潮,但好在水位不深。目前村里的村民转移安置工作已经完成,上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已到达安置点安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