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让人在手术中不感觉到疼痛。它是利用科学技术来帮助人们免受疼痛困扰的。麻醉技术的发展使手术成为可能,但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来确保安全。需要普及相关知识,以更好地理解麻醉,消除对它的恐惧和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麻醉与疼痛的基本概念

麻醉是一种医疗手段,通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阻碍神经感受并传递疼痛信号,避免在手术、观察诊断等医疗行为中引发的疼痛。根据应用范围,它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前者使全身进入无痛状态,后者只是使手术部位处于无痛状态;根据应用方式,它可以为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

疼痛则是人体对损伤的防御反应,其基本功能是警示个体关注并处理损害,保存自身生存。按照疼痛的持续时间,它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根据刺激源的特性,它又可以大致划分为伤害性刺激疼痛、内源性疼痛和功能性疼痛。实际疼痛感受是多种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疼痛刺激的类型、强度和疼痛信号传递过程中的转导、调节机制都对疼痛产生影响。

理解麻醉的目的就是要减轻、消除疼痛,让病人在医疗环节中不再感受痛苦,也便于医生更好地开展医疗操作。通过疼痛的科学管理,医学不仅能够保障手术的成功,更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2.疼痛与麻醉的基本机理

疼痛,是人体内源性保护反应,也可被理解为身体处理伤害性刺激的信号。而麻醉,则是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或方法,造成身体对刺激无感知或降低感知的状态。让人在接受医疗操作时,不感到疼痛。

麻醉的机理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神经射频,采用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末梢的离子通道受阻,降低或消除神经电信号的传递。使神经纤维无法向大脑传递疼痛信号,达到麻醉的效果。二是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和脊髓,运用全身麻醉药物,阻断疼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并有可能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疼痛的基本机理主要循环于以下路径:伤害信号由伤害侧受累神经末梢传至脊髓,脊髓再将信号传至大脑,大脑分析判断后,向受伤部位发出应对指令。如果这一过程被良好地阻断或干扰,就有可能达到临床上降低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3.麻醉的选择与输注方法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输注方式对于疼痛管理至关重要。麻醉方式分为全身、局部和镇痛,输注方式包括静脉注射和呼吸道,还有椎管内注射。医生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流程和心理状态,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要确保麻醉能够有效管理疼痛,减少手术过程中的不适,并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这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能力和责任感。

4.全程麻醉护理的详解

全程麻醉护理的详解主要分为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这三个阶段。在初次接触病患的术前阶段,护士需要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病史与家族病史,确认无过敏或其他危险因素存在。护士还需对病患进行麻醉前教育,以帮助其理解和准备迎接的手术过程。

在手术过程中,病患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是需要持续监测的,如有异常变动需及时通报麻醉师。护士需密切观察术区颜色、肿胀范围、感觉和移动能力,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的护理工作,是保障病患安全、顺利从麻醉状态中苏醒的重要阶段。包括定期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如喉痉挛、呼吸困难等。

术后护理也包括帮助病患进行适当的呼吸运动和体位调整,促进病患的身体恢复。疼痛的控制也是麻醉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病患的疼痛情况,按需施行镇痛。上述便是全程麻醉护理的详解,具体实际操作需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定期学习麻醉护理知识,提高护理质量,从而确保病患安全。

5.结束语

通过梳理疼痛与麻醉的基本机理,深入解析全程麻醉护理的流程及其重要性,以及深入理解麻醉,帮助打破对疼痛和麻醉的恐惧和误解,希望可以增进大家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在面对相关问题和疾病时,能够做出科学、理性的决策,有效的处理疼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平阴县人民医院 许庆峰/文

责任编辑:李雅琴 李硕然

医学审核:姜峰

出品人:杨中兴胡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