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是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百姓推开富裕之门的重要动力源。恒丰银行坚持金融向善,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量身定“贷”,助力非遗技艺传承发展。

“金玉良缘” 情牵非遗传承

“天下玉、扬州工”,扬州玉雕工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享誉世界。在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玉雕非遗传承人时庆梅介绍说,“山子雕、链条活、器皿件、俏色雕,是扬州玉雕技艺的四大‘绝活’,很多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领略‘扬州工’的精湛技艺。”

从初中参观“中华老字号”扬州玉器厂时第一次接触玉雕,到将扬州传统技艺带到世界最高展台,从业三十余年来,时庆梅坚守在一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台,在“沙沙”的琢玉声中化玉石为造型各异的艺术品。根须剔透、精美灵动的“白菜”是时庆梅最拿手的玉雕品种,她制作的翡翠玉雕《螳螂白菜》被选为2004年上海世博会江苏馆的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庆梅在雕刻白菜玉雕

今年,扬州旅游市场人气旺,扬州玉雕非遗文创凭实力“圈粉”,扬州玉器厂迎来了业务快速发展期,带动玉石原材料储备需求大幅增加。但扬州当地不产玉,所有原材料都需要远赴河南、云南、新疆,乃至境外的缅甸、俄罗斯等地采购,因此玉器厂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了解到玉器厂的燃眉之急后,恒丰银行扬州分行普惠金融党团突击队迅速制定科学合理的融资方案,并向总行申请开通绿色审批通道,3个工作日内批复1000万元流动性资金贷款,并提供优惠利率,节省了资金成本,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玉石原材料收购,为扬州玉雕这一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筑起金融后盾。

多彩花馍 “蒸腾”幸福滋味

一团面在手中几经揉捏,再用小刀灵巧地点、切、刻、划,不一会就成了造型各异的花馍。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小杨村的花馍坊里飘出浓浓麦香,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花馍订单。

“自从花馍坊开起来,村里的老姊妹们‘有活了’,村里的留守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小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士雁说,“我们成立了农多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随着花馍产业的不断发展,村集体的收入逐年增长,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50余万元,人均分红达到了500元。目前,村里还建设了普通馒头生产流水线,预计2024年日产值达5000元,年产值达150余万元。”

2021年,刚当选上任的徐士雁偶然发现了花馍这一传统手艺的潜力,专程赴胶州拜师学习相关工艺和制作方法,又到淄川一家花馍房“深造”经营管理。“取经”归来后,徐士雁将村内闲置的办公室改造成生产车间,采购了制作花馍所需的设备,又聘用了村里几名爱好面食制作的留守妇女,大家一起边学边做,一个花馍小工坊逐渐有了雏形。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小杨村花馍的名气越来越大。小工坊成了合作社,不仅蹚出一条村集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让小杨村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农村留守妇女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是将花饽饽的非遗传统技艺结合当下流行元素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开发出各种新款式和新口味的花馍,成为更多年轻人喜爱的“香饽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士雁在小杨村花馍坊制作特色花馍

2024年2月,恒丰银行淄博分行客户经理在上门走访中了解到,合作社因生产经营中需采购蔬菜种子、面粉,存在一定的资金需求。结合其经营特点,工作人员为其推荐了无抵押的担保类贷款“惠农贷”产品,并主动与省农担公司协商,确保50万元贷款及时到位,有效解决了合作社“融资难、抵押难”的问题,助力小小花馍“蒸”出乡村致富路。

鲁渝联手 “绣”出美好“钱”景

滚针、斜平针、参针……挑针走线中,泼墨山水、花鸟虫鱼、风土民情跃然眼前,这是中国四大名绣蜀绣的分支之一“三峡绣”绣出的斑斓灿烂。“三峡绣”起源自古代巴东三峡区域,发扬传统蜀绣文化之所长,又兼容了苏绣的部分针法,与三峡地区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一度面临消失危险的三峡民间刺绣技艺,如今重振旗鼓扬帆出海,离不开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联动支持,以及万州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积极抢救。万州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摸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乡村振兴助业模式,将散布在各村落掌握刺绣技艺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农户+公司”的模式,促使三峡民间刺绣技艺规范化生产,并且将传统刺绣与艺术装饰、现代家居进行有机融合。在不断摸索非遗工艺品创新的同时,该企业还在偏远边城龙驹镇建立刺绣工坊,为500余名库区搬迁移民、残障妇女、贫困妇女提供免费三峡绣培训,在万州凝聚起一支“不拿枪杆拿绣针”的“红色娘子军”,让民族工艺变乡村经济。

不仅如此,企业还与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济宁市联动举办“非遗传承人群(蜀绣)培训班”,为当地数百农户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连心桥”,多次收到来自中国残联、山东省政府、重庆市政府的专项援助资金,通过产业协作实现互惠互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企业绣工工作场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企业拟通过搭建传统工艺品个性化定制平台、建立刺绣基地等方式,“线上+线下”跨地域开拓新市场,实现传统工艺的高附加值转化,资金需求量大。

在长期“贴身式”服务过程中,恒丰银行重庆分行主动下好“绣花”功夫,为其定制专属金融方案,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让文化“软资源”走出大山,助力民族工艺走向世界。目前,该公司生产的三峡绣手工刺绣系列产品已远销欧美、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海外销售额达到800万元 ,成为民族工艺借助金融力量出海远航的代表。

不仅如此,恒丰银行不断丰富拓展“非遗+金融”模式的内涵外延,让非遗技艺绽放华彩:

在西安,恒丰银行将金融知识宣传融入皮影戏,携手陕西渭南华州皮影传承人姜建合等老艺术家们,推出了原创消保宣传主题皮影戏《西游新记之非法集资》,打造“金融知识”宣传新模式,荣获全国防范非法集资短视频大赛优秀作品奖;

在南京,恒丰银行私行客户们走进六朝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奇旅,现场体验金箔艺术穿越千年、承古融今的璀璨光华与独特魅力;

在成都和扬州,恒丰银行的员工们以漆为笔、以水为墨,学习非遗漆扇传统工艺的制作,精致演绎中国传统美学……

在守护、创新、融合里,恒丰银行仍在积极探索金融助力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