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昨天有个视频火爆网络,说的是上海一家咖啡店的店员与顾客因出餐时间问题起了争执,店员情绪失控把咖啡粉洒向顾客,怒斥:我都给你退单了,你等不及,你投诉啊!你投诉啊!

紧接着还是这家咖啡店的分店,也有店员与客户产生肢体冲突,闹到了警方干预处理。并成为一天两起,上海咖啡师打人事件。

两件事目前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客户与店员达成了和解。该咖啡品牌门店也以开除店员,作为像客户和网络交代的结果。算是为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真的完美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manner咖啡店员为什么会情绪失控,其实在新闻报道中已经有了介绍。那就是工作量过大,一天要做400多杯的咖啡,按照10小时工作制,每小时要做40多杯,平均1分多钟就要出一杯。

而该咖啡不是速溶咖啡,所以冲泡过程中需要按照咖啡机的使用流程与冲泡标准。一分多钟的时间计算,基本上是满打满算的,可以说是店员得保持全功耗的工作状态。

而如果算上吃饭和备餐打扫卫生的时间,这些咖啡店的店员平均工作时间应该在12小时左右。或者说若按照10小时工作制,或者8小时工作制计算,他们制作咖啡的时间就需要进一步缩短,来增加工作的效率。也就是人需要精力更集中,更疲惫。

因此,累和忙,是绝对的。

在累与忙之下的情绪失控,

也就是成了一种必然的情况。

俺么

他们的薪资又是多少呢?

根据目前能查看到的信息,以及参考上海地区咖啡店店员的平均水平,大概薪酬在6-10K这个区间。普遍薪酬更加趋近于下限的6,大多甚至在5K+的水平。

manner因为主打的咖啡师手艺,所以工资能稍高一些,在7K上下,但也因为这个原因,普遍工作流程就要比一般的咖啡店要求多一些,甚至于说有明细化的考评标准。

而这个薪资在上海地区的情况,其实就算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的人,也能想到那是什么样的境遇。租房2K,吃饭2K,通勤杂项日用1K,基本上也就剩下2K了。如果再算上五险一金,其实可支配收入也就是1K+。

至于这个收入,就算是不存钱,其实想要去消费点什么,来缓解点压力,放松一下情绪,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可以说能选择的项目和次数,都是微乎其微。

所以人不是机器,

人也无法成为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才进入到今天的正题,

也就是为什么:开除,不是办法。

很多网友看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把问题集中在人上,好像只要找到了合适的人,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没想过问题的成因,真的就是在人身上吗?

就像这件事,很多网友觉得是咖啡师的情绪管理能力不行,那么多咖啡师,怎么就你和客户撒泼?怎么别人就没事?然后就开始了对咖啡师的攻击。

然后就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一巴掌拍不响,肯定客户也有问题。然后就开始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各种的攻击与论述,最后得出来一个:两个人都有问题,相互道个歉,问题就解决了。

但实际上,

真的是人的问题吗?

老朋友看到这应该会表示了然,对manner为什么生意那么好,或者说为什么店员的压力那么大表示疑惑?上海就算是小资文化的诞生地,咖啡文化在中国扎根最深的地方,也不至于说生意好成这样吧?

其实manner这件事反应出来的问题是特别有意思的,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一线城市中中小型品牌企业面临的同一问题。就是看起来生意很好的情况,其实完全是一种促销之下的病态繁荣,有着很大的隐患。

就像manner这家咖啡,他本来想走的模式是精品中高端的方向。也就是咖啡师手冲咖啡,讲究一下格调和质量,价格也相对高一些,冲出来的咖啡口感也好一些,利润也相对会高一些。

所以manner才出道的时候,因为其定位,选址和门店利润率,他的发展是不错的。因此2年时间内拿了5轮融资,估值也是一路暴涨。而且这些融资的时间还都是在投资萎缩的“特别的三年”,其扩张的时间也在那个大家都收缩的时间段。

但特别有趣的是,在扩张的过程中,他们的经营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之前主打的中高端精品格调,开始转为了平价速递。或者更准确的说,价格降低,但产品质量不变,主打一个加量不加价。所以三年一结束,他们又迎来了第二波高速拓张期,门店数量激增。

所以也就有了大家看到的,

低价而精品,能不好卖吗?

只是天下从没有什么都要的好事,企业拓张的压力,自然是由其内部来转嫁与承压。对于企业来说,低价就意味着促销,所以manner的营销活动不断,营销方式也开始多变,给企业带来了不少的订单。

但营销部门只负责创收,不负责交付。企业订单暴涨的压力,也就全部转嫁在了门店的身上,门店需要出更多的产品。但门店的店员人数却是稳定的,因为manner不是加盟制度,或者说就算是加盟制度,除非加盟商自己上不算人工外,在财务的成本核算中,其实对于多大的店,安排多少的人,都是有计划的。

所以可以说,人是肯定不够的。

而订单的增加,又是绝对要继续的。

因此,营销和门店,就成了对冲部门。

而这两者从话语权上来说,基本上不对等,赚钱的永远是爸爸。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营销不断加压,形成加压的循环,保持在追求企业利润单品底线的极限值上。而店员则需要不断承压,去追求个人效率上限的极限值,让两者维持在一种脆弱的平衡上。

而两者之间形成的博弈关系,决定了其结局,要不然是营销突破极限值,直接让企业进入到负利润的赔本赚吆喝,回归正常理性的运营。要不然就是店员先撑不住,情绪崩溃,出现新闻中的情况。

所以说到这,大家应该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说开除,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吧。因为这并不是人的问题,也不是这个店员的情绪管理能力问题,更不是这个店员的个人素质问题,或者是什么manner的员工管理与培训问题。

而是非常现实的企业管理问题。

是企业在在利润红线区间的控制力问题,控制的好,企业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竞争力,并且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控制不好,就是manner这种,只能用甩锅的方式,来遮盖企业的管理和盈利问题。对于企业管理层的控制力与市场敏感度的要求是极高的。

但显然,国内很少有企业设置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部门,更不会真的对企业管理的事前风控有投资的兴趣。使得说对于此类的管理能力,基本上选择的都是“绥靖”模式,有问题就换人,没问题就继续,反正打工人那么多,用废了换就行。

因此,也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每次遇到这种事,各大企业的处理办法都是“开除了,换人了”。然后回去找人力资源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一顿输出,要求加强管理,发现不对就让立马滚蛋换人。

但解决的了问题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常规的空间换时间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最后做个延伸,

manner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呢?

难道说manner不知道人不是机器吗?

其实manner是知道的,任何一个财务和战略的人员,都会对于此类门店的承压接客能力做事前的测算。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很多门店,不管是卖什么的,都不太接受外卖模式。

这不单纯是因为外卖平台抽成过于厉害的原因,也是因为外卖会打破于企业正常的运营结构。也就是之前财务和战略人员测算的员工数目成了摆设,如果外卖保持稳定,而某天线下门店保单,门店员工根本没有接待的能力,毁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毕竟,门店才是品牌的核心。

而外卖,只是获取流量的渠道。

但是现在的情况大家也都能看到的,也是企业已经无法去考虑太过于长远的问题了。对于企业来说,先活下来很重要。至于说对于品牌的影响和形象,那就后面再找补吧。

加上这两年线下消费人数的锐减,导致于门店来客的不稳定性。为了保障人员的充分利用,所以必然也就一定会出现于外卖模式的拓展。这也就是几个平台爱说的:跟我装?不做外卖?百年老店?现在不还是跪下了!?

而manner的情况其实也就是这样,一方面他主打的中高端手冲概念对于三四线城市基本不感冒,那些城市和咖啡的就不多,更别说真能分出咖啡好坏的人数有多少。而一二线城市,又是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想站稳脚跟,必然不容易。

再加上他拿了几轮融资,对于投资人需要有个交代,资本是要逐利的,拿钱容易,不赚钱就难了。因此在保障利润率的背景下,又要拉低价格,又要保障品质,能够去干预的地方,大概就只能是员工了。

因此,对于manner,或者manner这类的企业来说,在我看来有点像在玩拆炸弹的游戏。这个游戏全行业只会有一个赢家,或者说对于店员来说,就不会有赢家。

留个思考题,为什么:

全行业只会有一个赢家的情况下,

对于店员反而意味着没有赢家了。

这点和你们前几天问的宁德时代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答案。群友可以思考一下,然后群里讨论,我后面在群里给大家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