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健康中国中医药(第一健康报道融媒体中心 编辑部)

1958年起,医潜乡里65年,年逾八旬未脱离临床一线。唐祖宣,生于、长于医圣故里,是全国唯一来自县级医院的国医大师

“我这几十年,仅做了两件事,当中医大夫,做人大代表。”6月15日,在第三届(2024)岐黄文化国际论坛上,第二届国医大师、河南省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届(2024)岐黄文化国际论坛上唐祖宣发言

当中医医生,他医德高尚治病育人:对多种疑难杂病的研究造诣颇深,尤其在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研制出国家三类新药“脉络舒通”,于病痛中解救众多患者;撰写学术论文380多篇,带领弟子出版学术著作130余部,共计9000多万字,著书成系以启迪年轻一代中医人。履职人大代表,他为弘扬中医药事业奔走疾呼,为中医药立法、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疫病作用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正高(左)唐祖宣(中)李达(右)在岐黄论坛上

大医精诚

“打杂小伙”立下终身誓愿

“祖宣,你是想当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能造福患者的‘大医生’,还是背背‘汤头歌’,混口饭吃的‘小医生’呢?”“我要当‘大医生’,可我只是调剂员,不是正规学徒的!”“那我教给你。”……1958年至今,65年过去了,唐祖宣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与师父周连三的对话,言语间对恩师收其为徒并倾囊相授,也尽是感激之情,“我能学医十分不容易,当年立下的志向更不能忘!”

唐祖宣从小生活艰苦,在他未出生时,父亲不幸离世,母亲靠摇纺车、卖棉线把他和两个姐姐拉扯大。摆摊拾柴卖水、在印刷厂当印刷工……因家境困难,懂事的唐祖宣在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帮母亲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什么苦活累活都干。

做事勤快、乐于助人,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唐祖宣消沉,反而让他更“有心”。隔壁诊所缺人手,他常跑去帮忙打扫卫生。一来二去,诊所医生收留他在药房做调剂员。后来,诊所合并到邓县城关卫生院,河南省名老中医周连三当时在该院坐诊。看到周连三忙于诊疗,孤身一人又生活不便,唐祖宣就主动帮他铺床、叠被、洗衣、送饭。久而久之,这位性格清冷的老中医终于被他感动了,在得知他曾靠摆茶摊挣的钱买了一本《本草纲目》爱不释手时,便有了段首的一番对话,并收他为徒。在周连三的指导下,唐祖宣有了要做“大医生”的志向。

可如何成长为“大医生”呢?“周连三老师说学中医必须从学经典开始,主要是《黄帝内经》,包含《灵枢》《素问》,再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唐祖宣回忆道,《伤寒论》中397法、113方,《金匮要略》25篇、262方。后来每个早晨,他都起来背诵经典,每天背4条,历时200余天,终于把《伤寒杂病论》原文都作了背诵,熟读熟背中医经典为他今后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此后的两年里,凭借一本本笔记、抄写的厚厚医书,唐祖宣一步步踏入中医大门。谁能想到,一个小学毕业的青年凭着坚定信心和执着毅力,手抄医书,苦读仲景,以不是正式学徒的身份出色完成正式学徒的课业。不久,经过考核,唐祖宣正式成为周连三的徒弟,并在3年后通过考试顺利出师。

“我的学医之路与别人不同,起初是为了糊口的。周连三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始终铭记在心,他鼓励我立大志、当名医。”正因如此,唐祖宣无论治病救人还是科研攻关,他都牢记做“大医生”的志向,投身杏林六十余年如一日,初衷不改、孜孜不倦。

传承仲景

“国医大师”六十五载医潜乡里

踏上南阳大地,扑面而来的都是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邓州市便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一部南阳杏林事,半部华夏中医兴盛史。从医60余年,唐祖宣就工作在医圣张仲景的故里——邓州市的邓州市中医院,坚守县级医院临床一线,心系百姓,传承仲景,在周围血管病上医术精湛而名震豫鄂,于2014年获评第二届“国医大师”。

周围血管病中医称为“脱疽”,可造成四肢血管栓塞,血流缓慢、瘀滞,血管发炎会导致坏死、溃烂。这种病是国内外重点研究的病种之一,现代医学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不少病情严重的患者面临截肢,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

“我曾跟随老师周连三接诊了许多脱疽的患者,他们往往双足足趾干枯发黑、疼痛剧烈。经过我们师徒两人的精心调治,患者都慢慢康复了。”唐祖宣具体介绍说,当时在治疗脉管炎时,往往把它当成热症,多用清热解毒的药,如四妙勇安汤。但通过临床治疗,他发现有一部分脉管炎是因为寒冷带来的,它的症状为上午轻、下午重,疼痛主要在夜间,尤其冷了以后加重,中医上称为寒证,则需温阳的方子,如真武汤。

周连三与唐祖宣能治疗脱疽的消息不胫而走,来看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当时,老师又教导我,学医必须写好病例。所以,我便将治疗的病例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唐祖宣说。正因如此,由他整理的文章《茯苓四逆汤的运用经验》,及治疗脱疽的《治疗脱疽的经验体会》分别在《中医杂志》1965年的第1期、第9期发表,引起中医界和大量患者关注,全国各地来信千余封,到邓州市中医院治疗脱疽的患者挤满走廊。

生于、长于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从背诵经典到坚守基层医院临床一线60载,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对唐祖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被称为方术之祖,其经典很有具体指导意义,我在临床中主要用张仲景的方子。”遵循张仲景经方治疗脱疽的实践,使得唐祖宣对周围血管病这种顽疾有着独特见解。1978年,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后来,他又带领团队完成了“温阳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及“通脉一号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课题。1998年,他研制成功的“脉络疏通颗粒”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批治疗静脉血栓的中药新药,临床运用至今,诸多患者从病痛中被解救出来。

经了解,唐祖宣不仅善用温阳法治脱疽,还用其救治冠心病、心力衰竭等都取得满意疗效。唐祖宣表示,中医的精华就在于整体观念,辨证而施治。同是一种病,开的方子可能是不一样的,因为其症状不同。因此,将辨证施治应用于临床,唐祖宣在治疗外科、妇科、眼科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许多患者远程赶来求治。

辉映杏林

仁医良方济世 著书成系启后

“唐大夫,看到您彻夜守护在我们身旁,我的疼痛就减轻了。您这样尽心尽力地给我们治病,可也得爱惜好自己的身体啊!”上世纪60年代,唐祖宣师徒就挂起“中医内科”和“脱疽”专科门诊。1969年周连三去世后,唐祖宣接过了脱疽科主任的重任。为观察病人情况、掌握药物反应,唐祖宣提着铺盖住进了病房。有的患者因剧烈疼痛哀嚎不止,彻夜难眠;有的患者因肢体溃烂发出难闻的味道,难以接近。当他们看到唐祖宣深夜守候在病床旁,朴实的农民患者感动地哭了。

“自从医开始,我就在这个地方了,60多年没有离开过。现在是个县级市,那时候叫邓县。所以,接诊的患者中,农民患者非常多,来到这,找老师周连三、找我看病。”唐祖宣说,那些没有钱治病的患者深深刺痛着同样经历过艰苦生活的他的心。于是,他曾将煎完药后的渣子,重新煎煮,把它的有效成分再利用,以此治好了很多患者。

唐祖宣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济贫扶危的故事为患者津津乐道。随着唐祖宣名气越来越大,来自海内外的患者慕名前来求治。2014年,唐祖宣获评第二届“国医大师”,成为全国唯一来自县级医院的国医大师,但对待患者的关爱始终如一,并没有因身份的变化而改变。“来找的都是患者,都得给看,这是医生的本分。”唐祖宣表示。

基层行医30余年后,唐祖宣开始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进行挖掘,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归类梳理。经过十余年的积累、探索、总结,学术著作相继问世。目前,他带领团队已出版著作129部9000多万字,形成了“唐祖宣医学书系”,包含《唐祖宣医书集成》《唐祖宣医学六书》《唐祖宣医学文集》《中国式养生》《中国古今名人养生》等。

“这几年,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徒弟和著书立说上,多带徒弟、多出著作、多去讲学、多建工作室,希望可以给学中医的年轻人带来启迪,将国医精粹薪火相传。”唐祖宣说,至今129部书作也算为祖国的中医药学发展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了。

彰显国医

奔走兴医 肩负发展之期望

在半个多世纪的基层临床与科研实践中,唐祖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运用温阳疗法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在防治四肢血管病、治疗老年病等方面也建树独到外,他自1981年以来,曾任县、市、省和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人大代表履职期间中,唐祖宣肩负中医药发展的期望,勇于担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疾呼数十年不间断,他提出议案、建议1165件,有关中医药事业方面的522件,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1988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唐祖宣与其他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将中医、中药合并管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议案。后为建立健全各级中医药管理机构,他上下奔走。经过不懈努力,同年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成立。1989年9月,他所在的邓州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为全国第一家县级中医药管理机构。

当人大代表34年,唐祖宣连年为中医药立法建言。为掌握法律知识,唐祖宣参加全国人大组织的培训班,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为中医药立法提案提供了翔实材料。作为中医药界的资深人大代表,唐祖宣抓住一切机会呼吁为中医药立法。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后,国家公布了新医改方案和《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配套文件中吸纳了他的部分建议。

“我一辈子做了两件事,一是当中医大夫,二是做人大代表。不论是当中医医生,还是做人大代表,我都在为发扬光大中医药事业而努力。”唐祖宣如是说。如今,唐祖宣年逾耄耋,也已卸任全国人大代表,但他依然关注中医药文化传承,将责任扛在肩头,以饱满的热情,执着的精神,奋斗在中医药事业的第一线,续写着自己的“大医精诚”序章。(海报新闻 记者孙淼)

(责编 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