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鲜嫩,夏茶醇厚,眼下正是采茶季,在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有这样一个村湾,种茶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由于茶树特别的生长环境以及种植技巧,种出的绿茶独具特色,且小有名气,如何将茶叶种植发展成村里的支柱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让我们一起走进姚家集街道八角门村,探访茶叶背后的发展故事。

采茶正当时

五月初,八角门村一片翠绿,茶园一片连着一片,茶树吐着嫩芽,整个村湾弥漫着茶香。虽然天气已经热了起来,但是茶园里忙碌的身影却不少,大伙全副武装,长衣长裤、头戴草帽、手挽篮子,一双双巧手在嫩芽间翻飞。

“我们都是八角门村的村民,早上六点不到就来了,这篮子里应该快两斤鲜茶了,村里茶叶采摘要求比较高,虽然现在是夏茶,老板依然要求一芽一叶。”村民黄炳芬说。

通过规范化种植,八角门村的茶叶已经形成规模,目前有绿茶120亩,油茶150亩。四年前,黄炳芬因为要帮忙照顾孙子回村了,“之前一直在外地务工,很少回来,也不太想回来,在外面打工虽然辛苦,但是能挣点钱,回来就失业了,”当年准备回村,黄炳芬还有些不愿。

“村里的茶园连成片了,有规模,还能变钱,本想着回来要失业了,没成想家门口还能再就业,采一天茶多的时候能挣个两百块钱呢。”黄炳芬笑着说。

八角门村虽然种茶比较早,但都是各家各户零散种一点,只能满足自己喝。“外地人来游玩,喝过村里的茶,评价都还挺好,”八角门村党支部书记王茂清一脸惊喜,那能不能把茶叶发展起来,成为村子里的特色产业呢?他请回了村里的“土专家”王祖斌,一起干。

十几年来,王祖斌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掌握着丰富的林、茶、果等农业管理的适用技术,听说了王茂清的提议,非常支持。“根据已有的茶叶,逐步扩大规模,指导村民用肥用药,那段时间,一心扑在茶园上。”王祖斌说。

自此,村子里的茶叶逐渐有了“气候”。

茶叶有销路

随着茶叶种植的规模化,村里炒茶制茶也红火了起来,村民杨小香在2012年承包了50多亩茶园种植绿茶,后来更是瞅准时机,将村里的茶场盘了下来,更名为姚家集街八角门村小康茶场,摇身一变当上了老板。

“茶叶采完,要晾一晾水分才能炒,现在制茶都是机械化了,我们学习了技术,引进了设备,时间温度都好控制,省时又省力,做出来的茶不仅漂亮口感还好。”杨小香一边介绍,一边炒茶。

每年的三、四月份,来茶园采茶的村民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达到60人,都是附近村民。

“春茶一季能采到800斤,制成干茶200斤,行情好的时候,一斤能卖到500块钱,最忙的时候,得请两三位老师傅来帮忙炒茶。”杨小香说。

眼下,茶产业的良好发展,让村民的日子也红火了起来。王茂清介绍,目前,茶产业一年能给该村增收60万元左右。

“后面,我们要打造品牌,同时要把直播搞起来,将我们的销路进一步打开。”说到这里,王茂清一脸自信。

产业再发展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八角门村的明前茶带有木兰花香,谷雨前后的茶则有栗香,夏茶微涩回甘,品上一口回味无穷。

这几年,茶树的规模化种植一方面美化了八角门村的环境,提升了乡村的宜居性,同时,茶产业的兴起也让该村更宜业。

王茂清介绍,“作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八角门村正在将茶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品牌,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据了解,八角门村将依托优越的绿茶、油茶资源,拓展休闲产业。姚家集街道正在建设茶创营地,在保留乡村自然景观原始价值的同时,合理利用稻田、树林、堰塘等,打造集休闲、娱乐、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房车营地,让更多人能走进这个村景融合的茶旅乡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