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凝光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汽车行业迎来第四次重大变革八分之七的海下冰山待挖掘

最近读到李书福在三亚学院的演讲,信息量很大。

这应该是近期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篇讲话。可以说八千字讲透了汽车产业的现状和几个重大历史性机遇。

今天来和大家拆解一下其中隐藏的讯号。先讲讲我们国家汽车产业所处的历史位置。

当前,汽车行业正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从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车转变。

其一,格局的变化。2023年新能源车全球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2%。中国在这场变革中势头强劲,占新能源车全球销量的比例超过六成。当下中国汽车产业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其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超过日本,在2023年一季度成为全球新车出口第一大国。站位不一样了。

其二,汽车产业对于生产力的牵引力仍然很强大。近百年来其位于人类工业文明金字塔顶端,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数次重大技术革命从出行效率、安全层面重新写书写了人类历史,并革新了全球工业生产的底层逻辑。这种深刻影响还在继续。

其三,关乎未来的创新红利。在算力时代,汽车工业作为技术革新的赛场的定位没变,同时承载了绿色能源转型探索和碳中和的历史使命。其蕴藏的万亿绿色机遇只有一小部分被释放出来。冰山之下八分之七还待挖掘。

就像李书福开篇说讲,“汽车工业是工匠精神的化身,是各种高技术产品应用的载体,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全球性产业。人类汽车工业两百多年的发展史,是持续挑战物理极限的成长史,从时速十几公里发展到今天的时速几百公里,每一次技术转型,每一点技术突破都是历史性的跨越。”

回望世界汽车产业历史上三次重大革命,是人类技术和效率创新的传奇故事。

第一次变革,从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开始。他把自己研制的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安在三轮车上,并装有世界首个差速器。从此每小时行走15千米的汽车,成为人类社会开启个人交通时代的科技“奇点”;

第二次变革,源于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创新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不仅使美国崛起成为“车轮上的国度”、“世界工业制造巨头”,更为现代化生产奠定了根基。

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中叶,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让汽车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有了新一轮质的飞跃。

细数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德国问世,在法国壮大,在美国爆发,在欧洲兴盛,在日本精进,这本身是全球共同深度参与的生产革命和科技创新。而历经70年的技术接力,中国终于成为新能源汽车先进产业集群头等阵地。

李书福本身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领跑者。他在演讲中说了很多来自体感的话:“汽车工业是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是一代又一代职业专业人才相互竞争的竞技场,是专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合作,产业链超长、生态圈超大的充满无穷想象,存在极大挑战的国家级产业群。”

今天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飞轮效应,已在中国显现:

从就业上看,仅2022年,我国汽车产业上下游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至少能带动7个相关产业就业岗位。不可小觑。

从产业链上看,通过企查查能看到不容忽视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养活了100万相关企业,孵化出1211家核心企业,涉及62个关键产业环节,形成了强大“链式效应”。

从生产总值上看,汽车工业产值每增加一个点,都能带动中国国民经济总体增加10个百分点的产出,这种影响力在国民产业中还在指数级扩大。

所以为什么说李书福这篇演讲适合精读多读,因为看完你能感受到企业家群体对技术革新的定力,准确认知风险在哪,以及对关键转折点的判断。

这群站在巨轮桅杆高处的人,看的不是当下而是未来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

中国汽车产业现在面临内外部环境和周期的复杂性,价格战导致利润持续下滑,其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重大创新缺失,造成整个行业陷入暂时的“技术暗夜”。基础创新的深度以及对技术制高点的冲锋还远远不够。是中国汽车产业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中国智能化汽车深层次创新迫在眉睫

在演讲里,李书福的关键质问,很值得深思:

1. 产业链升级,我们是底层技术的产业链得到了升级,还是应用层面产业链得到了升级?

2. 我们是产业链上游产业得到了升级,还是下游产业配合上游产业在不断升级?

3. 在汽车产业链上,其它国家是否存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我们是否存在短板?

4. 我们每生产一辆车,全产业链上哪个环节的企业赚的钱最多?哪些技术是不可替代的?

5. 如果说我们的汽车技术已经全面实现自主可控了,那我们为什么还存在“卡脖子”的问题?如果没有“脖子”了,人家又怎么卡我们的“脖子”呢?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短短十年左右时间,融合了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创新,可以说推动中国产业智能化发展和下半场技术创新。

但不能用昨日的荣耀蒙蔽所应前进的方向。就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奇强调:“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电池技术还有较大改善空间,安全、低温衰减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成本高的问题,它会影响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智能化汽车的深层次创新迫在眉睫。

当中国车企无奈地在价格泥潭低层次打转,反观大洋彼岸马斯克为百年后人类能移居火星造火箭发射星链。

一周以前,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发射成功。这是迄今全球体积最庞大、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整个系统由液氧甲烷提供动力,可重复使用,被称作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历史性一步。这意味一旦星舰成熟,SpaceX的入轨质量将占全球的99%,是其他家总和的100倍。

感慨啊。别人卷技术,而我们不少人还在卷价格。国内各种大模型进入以“厘”为收费单位甚至免费的时代,反观OpenAI发布了最像“人”的AI大模型GPT-4o。

还有英伟达研发的全球最强GPU芯片Blackwell已经量产。相比8年前,该芯片算力提升了1000倍,一举动打破了摩尔定律。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五年或将改变人类文明的重大技术科技创新发生在大洋彼岸,而非中国。我国在应用层面领先在市场领域占优,但底层技术变革仍然乏力。

讲这些话也不是灭自己志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提到过:“只要我们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潜力、中国制度型开放的优势释放出来,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必将引领全球汽车市场发展。”

这个建议适用于很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精尖制造业的创新本来就很困难很漫长,需要不断涌现的人才和配套政策和开放型市场。

比如,国产大飞机C919从立项到商业飞行,搭载几十套复杂系统,和数百万个高精尖零部件,背后用了16年,还有全国各地产业链集群的长期合力。比如机头来自成都,前机身、中后机身南昌造的、中央翼和副翼出自西安、后机身源于沈阳、起落架和舱门是哈尔滨产的。

妄自菲薄没必要,但也没到得意忘形的时候。

当中国工业体系水平进入新阶段,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不能放弃“扎硬寨打呆仗”战略,要继续突破技术封锁,强链补链,才有机会创造出更多顶尖的大飞机、芯片、智能车、大模型……

李书福有个观点很恳切——我们自己应该明白,我们是存在“脖子”的,人家还是在掌握着产业链上游科技及上游产业生态链。既然存在“脖子”,我们就不能口出狂言,否则人家就会进一步地卡住我们的“脖子”……在电动车产业全价值链上谁的利润大谁就有主动权,谁就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要懂得低调谦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在保持优势能力的前提下,还要补哪些短板,要勇于承认短板,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

这是为什么像李书福这些企业家平时很低调,却选择去学校给毕业生做演讲。因为追赶差距一定要几代人的技术接力。

很巧的是,任正非六月份也带高管去了四川大学。任正非说:“华为虽然是一个科技公司,基础研究仅仅在应用领域有一些探索,大量的预研究,特别基础理论研究与全球几百所大学合作,作出一些尝试,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追上时代的潮流。”

道理是朴实的。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没有技术变革就没有产业发展。包括李书福去做演讲的三亚学院,是吉利2005年创办的高等学院。今天已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民办高校,和国外30多个知名高校机构达成合作。

吉利做了26年教育,带出18万余名毕业生。有4万余人,先后入职了吉利成为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才。就是印证了那句话,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除了教育,李书福做了大量众人眼里摸不着边的创新。他近期少有的一次露面,就是带俞敏洪去那参观卫星工厂。这是吉利卫星产业“时空道宇”旗下的一家公司。起步不到五年,还在亏损。

好消息是,最近时空道宇在中东阿曼完成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测试,将携手多家全球领先的运营商,开启星座全球化商业应用。这是我国商业低轨卫星星座,首次在海外实现卫星通信应用落地。

除了卫星,吉利版图中,还有沃飞长空的飞行汽车、芯擎科技的芯片等、专注甲醇的远程商用车集团等等。

长达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技术布局,正形成创新涌现的时刻,而对吉利来说才刚刚开始。


三、逼近生存极限,留给全人类碳中和时间不多了

李书福的演讲,还提到了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问题——能源问题。

很多顶尖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呼吁并投身这个领域。比尔盖茨在2021年就投入了20亿美金用于开发清洁能源,写了《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书以引起大家重视。

因为气候危机远比普通人想的更为迫切。

大家可能都刷到的新闻,印度北部温度最高达到52度,逼近人类生存极限,已经有两百余人在高温中悄然离世。

恐怖的是气温还在上升,这将导致:格陵兰和南极西部的冰盖持续崩塌,海平面毁灭性抬升;被摧毁殆尽的有热带珊瑚礁系统以及超3亿人的生计;接着永久冻土大面积融化,其逃逸的甲烷会对生态造成致命打击……

新能源汽车作为气候大变局下环保革命的绿色引擎之一,李书福在演讲中花了很大篇幅,把各国相关的绿色能源探索的科技路线说得很清楚:

1. 日本、韩国走氢能发展道路。因为这两个国家缺乏化石能源资源,也缺乏二氧化碳资源。

2. 美国鼓励自由探索、自由竞争。美国是资源大国,煤炭石油储量巨大,自由比拼下,一定会出现多技术路线及能源多元化的交通设备解决方案。

3. 作为汽车工业的摇篮,欧洲不会轻易放弃内燃机,但也不会拒绝电动汽车,而是通过技术竞赛,由市场来决定碳中和路径。

4. 巴西等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会继续探索乙醇等生物质燃料。

在技术的不确定性中,李书福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终局。那就是“人工智能、半导体技术、可再生能源决定汽车工业的未来。汽车工业的智能电动化转型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一方面,方向是确定。智能电动车的绿色转型,是持续且长期的技术突破,关乎国运,没有退路。

另一方面,技术是开放的。无论是智能车的下一步创新,还是能源转型,全球多元的开放型技术路线探索下才有机会诞生绿色生产力最优解。

好在今天各领域企业家已经打响绿色突围战,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比如远景成为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同时率先打造零碳园区;像通威、隆基、晶科等光伏企业已经成为牵引全球能源转型的火车头;吉利经过近20年的探索,运营超3万辆甲醇汽车,累计行驶里程近200亿公里,对比传统燃油,一辆绿色甲醇重卡按年行驶10万公里计算,可减排150吨……

千万抓住绿色科技这艘最后的方舟!这或许是人类最后的机会。气候和能源事关地球和人类命运,牵系子孙后代,需要有更多企业家,站在更高的维度,长期投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四、每多一个乐观的“科技狂人”出现人类获胜概率就大为增加
刘慈欣说:“当第一个人类仰望星空时,人类的文明便从此开始,之后所做的,不过是对文明进步的推动。”

1866年,通过远程电缆,第一份横跨大西洋的电报成功发送,10年后贝尔打通了全世界第一个电话,彻底改变了人类交流的历史。

1896年,第一张电网将电力大面积输送到人们的家中,人类电力能源传输的效率自此飞跃。1900年,汽车出现,日常交通效率出现拐点。

三年之后,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载人飞行,远距离出行迎来“奥本海默时刻”……

伟大的发明家和传奇创业者能被世人记住,不在于专利数量财富多寡,而在于他们解决了人类历史上难以攻破的难题。

改变人类文明的人往往是真切关怀人类命运的勇者。

正如李书福说讲,“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一批又一批创新先驱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善于总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创新环境也不一样,虽然人性的光辉时而璀璨闪烁,时而黯然失色;虽然人间丑陋时而被放大,时而被掩盖,但人类社会通向更加美好明天的希望永远在向我们招手,创新是我们走向成功、寻找更加幸福生活的唯一法宝。”

这段话让人充满感触。

人类的希望,在于相信今日的努力,能让明天变得更好。每多一个乐观的“科技狂人”出现,人类获胜概率就大为增加。共勉。

参考资料:[1]. 李奇:汽车产业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睿见Economy

[2]. 商务部魏建国:释放三大潜力,未来5年中国汽车行业将引领全球汽车市场,中国汽车报

[3]. 企查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深度梳理:62个产业环节、1211家核心企业名录,企查查

[4]. 人类失败了,牛弹琴

排版| 沈望望

编辑| 允允主编| 孙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