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朱家鹏教授团队,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在《Nature》发表研究成果,这是该校70年来第一篇《Nature》论文。基于此,南京中医药大学授予朱家鹏“人才突出贡献奖”,并给予100万元经费奖励。此举引发广泛关注。

这样高规格的奖励,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有人认为一篇论文即给这么高的奖励,这是一种“唯论文”的表现。人们对于重奖论文有所敏感,可以理解。但现阶段来说,论文依然是学术评价最主流的依据之一,其地位仍然无可取代。真正的论文写作也并不是“写”这么简单,纸面的记录只是一种终端呈现,背后其实是长期的观察、研究、实验。人们不喜欢“唯论文”,但如果连带着否定了论文,那便是矫枉过正了。另外,重奖高水平、高规格论文,其实也是鼓励真正的潜心研究——学者没必要去凑论文数量,但只要有一篇重量级的论文,“回报”就很可观。这其实也是鼓励研究者去坐“冷板凳”,平心静气从事科学研究。

在当事人朱家鹏的讲述里,有一段插曲非常有意思。他说早年自己入职之后,长期没有成果,结果被校长“约谈”。起初他很紧张,但校长却“劝慰我不要着急,不要浮躁,要耐得住性子搞研究,把研究做深入”。可见如今的成绩,恰恰是不“唯论文”的结果,取得了突破。这样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更应该给人们启示:不“唯论文”和重视学术并不天然对立,人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培育、等待一个重磅成果,也应该给有价值的研究足够丰厚的回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