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阿姨因为“牙痛”,在南京某医院心血管内科做了一台“天花板级”的心脏介入手术,救了代阿姨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多岁的代阿姨生活在外地,患有高血压病多年的她近两年经常在走路或者做家务时出现“牙痛”的情况。代阿姨起初并没有重视,但是一个多月前,她的“牙疼”越来越频繁,疼痛时还会出冷汗。代阿姨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最终被诊断为“龋齿”,并将牙齿拔除。牙疼医牙,本想着拔完牙后“牙痛”就好了。没想到,代阿姨拔过牙后走路时还是有明显的“牙痛”伴头晕。

看来代阿姨的“牙痛”并不是牙齿的问题。在南京工作的儿子将代阿姨接到南京,来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心电图检查显示,代阿姨II、III、avF 导联ST段压低,T波双向、倒置。初步诊断可能为冠心病、心绞痛,立即安排代阿姨入住医院心血管内科。随后的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代阿姨是“冠心病”,严重的三支血管病变,左侧前降支全程弥漫性病变,重度狭窄,回旋支也有节段性重度狭窄,而右冠状动脉则是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

冠状动脉的慢性闭塞(CTO)是指心脏冠状血管发生动脉硬化,引起血管腔闭塞,且闭塞的时间超过3个月。代阿姨的冠状动脉闭塞已经至少两年时间了。对于病人而言,成功开通CTO病变可以缓解缺血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并可能降低死亡率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但是,由于CTO病变导致血管闭塞时间较长,闭塞区组织会发生机化、钙化以及纤维帽的形成等改变。因此,CTO手术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成功率低,对手术医生临床经验、操作技能甚至心理素质和体能的要求极高,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手术领域的难点,也被公认为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天花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执行主任李教授仔细阅读造影的每一帧图片,分析该病例特点为: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且为齐头闭塞,看不到明显出口,结合逆向造影,闭塞长度在20mm以上,病变存在成角,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钙化。术前充分评估病情后,李教授带领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决定先尝试开通代阿姨右冠状动脉,择期处理左冠状动脉。

目前开通CTO病变有正向和逆向两种技术,李教授首先尝试正向技术开通血管。普通的软导丝难以通过完全闭塞且钙化的病变,若想成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必须选择硬导丝,但硬导丝有穿破血管壁或进入血管夹层的可能性,一旦穿破血管壁,将引起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在微导管辅助下,李教授选用Pilot150导丝瞄准方向,稳步前进,导丝在经过一道弧形弯后顺利的通过了闭塞段到达血管远端,逆向造影和冠状动脉内超声证实导丝全程位于血管真腔。随后通过切割球囊进行预处理,顺利为代阿姨植入两枚支架,原先完全闭塞的血管顺利开通。

手术后,代阿姨经过休养康复出院,再也没有出现“牙痛”的情况了。李教授介绍,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心绞痛”,但“心绞痛”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心绞痛通常可以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也会放射到无名指和小指,甚至会放射到颈、咽或下颌部,导致“牙痛”,医学上常称为“心源性牙痛”。

李教授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牙痛”,千万要注意排除“冠心病”的可能,特别是与活动密切相关的“牙痛”,往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一种表现,需要到医院进一步进行检查。

来源于荔枝网新闻,《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通讯员/范雨舟 编辑/汪泽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转载仅作分享

如有侵权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