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元朝是蒙古人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一统天下的王朝,但绝不能因此就将元朝和蒙古帝国划等号,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版图

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元朝看作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政权,因为蒙古帝国在西边还有四大汗国,但毕竟汉地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同,成为汉地的统治者意义重大,于是元朝也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但作为一个外来民族,要统治中原人势必会遇到很多问题,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就十分的明显,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元朝的皇帝上朝时,相互之间是说汉语还是蒙古语呢?

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于公元1260年继承了蒙古帝国的汗位,随后便将汗庭南移至了开平,公元1267年又迁都北京,最终在4年后颁布了《建国号诏》,正式将国号定为了“大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忽必烈

在这篇诏书中,忽必烈称:“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忽必烈崇尚儒学,也表达了追求部分汉化的意愿,但这份面旨在争取广大汉族士人之心的诏书,正本却是用八思巴蒙古文写成的。

这种情况是比较尴尬的,原因在于蒙古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文明较之中原文明,甚至比起同时期的辽、金、西夏也是落后的,最明显的就是没有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在灭亡了乃蛮部后,俘获了太阳汗帐下的掌印大臣塔塔统阿,《元史》记载了成吉思汗与塔塔统阿的对话:“帝曰:‘汝深知本国文字乎?’塔塔统阿悉以所蕴对,称旨,遂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

塔塔统阿是畏兀人,也就是西州回鹘人,成吉思汗重用塔塔统阿,并让他教授太子以及诸王子回鹘文字,一直到忽必烈之前,蒙古帝国的使用的文字都是可以叫做回鹘蒙古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鹘蒙古文

蒙古帝国的第三位大汗贵由,曾经写给罗马教皇英诺森一封国书,由于教皇不懂回鹘蒙古文,所以国书是用波斯文写成的,但蒙古大汗印则是回鹘蒙古文字,这一情况到了忽必烈时代发生改变。

在忽必烈的大元建立之前,蒙古帝国还有4位大汗,在这一时期内,诏书通常用回鹘蒙古文书写,后来均以汉楷与回鹘文并用。

忽必烈信奉藏传佛教,一继位就奉藏传佛教萨迦派5代祖师八思巴为国师,并命其创造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古文,这之后便代替了回鹘蒙古文,成为了元朝的官方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忽必烈与八思巴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元朝完全取代了南宋成为华夏正统,但却在统治上大搞差异化,人为的将国民分为了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文明程度最高的汉人和南人却成了被统治的最低等级。

这表明了,虽然忽必烈崇尚汉文化,但却始终把自己摆在了统治者、殖民者的位置上,他刻意营造了一种蒙古至上的感觉,禁止汉人和南人学习蒙古文,但同时还要求朝廷五品以上官员上书奏章必须以蒙古文为正本,汉文副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思巴蒙古文

这里面除了一种盲目的民族自信外,也意味着元朝皇帝的汉语水平的确有限,忽必烈在给朝鲜国王的信中,把自己比作不识几个字的粗人,而事实上忽必烈也是元朝历史中,少有的可以听、说汉语的皇帝了。

依照元朝的科举制度分为左右两榜,占全国人口百分之90的汉人、南人为左榜,极少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为右榜,但是两榜的录取人数却是一样的,扬蒙抑汉的意味十分明显。

但不管怎样,朝堂之上还是有汉人的位置的,不过元朝不准汉人学习蒙古文,蒙古人又不愿意学习汉文,那他们在上朝的时候到底说什么语

事实上,元朝的宫廷内部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叫做“怯薛”,在蒙古帝国时期,这是大汗身边常备的一种护卫组织,也是蒙古政权最早的雏形。

到了忽必烈建立大元后,怯薛组织渐渐的演变成了一种,专门为皇帝和诸王提供内侍的特权组织。

怯薛是皇帝的近臣,既有蒙古贵族子弟或秃鲁花,也有精通儒家的汉人比如刘秉忠、姚枢,而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皇帝或者王族的警卫、饮食、服饰等等,当然还包括一项特别的工作,那就是同期翻译。

元朝的怯薛是世袭制,这些人身份特殊,逐渐便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一些皇帝的诏书、国策实际上都是出自怯薛之手,有些怯薛甚至可以出将入相,比如忽必烈时期的安童就曾出任过元朝的右丞相。

由此可见,在大部分时期内,元朝皇帝以及蒙古王公大臣对于汉语言的掌握是有限的,甚至一字不识,这对于王朝的统治是十分不利的。

元朝对于汉字、汉语的不重视,也导致了汉学在这一时期停滞不前,没有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汉学理论经典,反而成就了市井化、民俗化的元曲出现,一些文学作品也开始频频出现白话文。

到了元顺帝在位时,情况稍有改观,一方面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精通汉学,另一方面丞相脱脱修改旧政,重开科举制度,还主持编修了宋、辽、金三朝国史,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顺帝